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論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

潘宏 發布時間:2018-10-09 13:00: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革命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中國社會(hui) 各階層人士以各自對“革命文化”內(nei) 涵的理解,對其進行闡釋、宣傳(chuan) 和踐行。在國內(nei) 許多地方,革命文化還更多地被冠以“紅色文化”。於(yu) 是,“革命文化”與(yu) “紅色文化”混為(wei) 一談,革命文化的本意被淡化,關(guan) 於(yu) 紅色文化的解釋更加“見仁見智”。仔細分析發現,“紅色文化”概念的提出約出現於(yu) 21世紀初。中國經曆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入新世紀後,發展麵臨(lin) 諸多困境,人們(men) 難免要從(cong) 過往的曆史與(yu) 經驗中,追憶曾經引領黨(dang) 和人民走向勝利的信仰與(yu) 精神力量。事實證明,這種現象與(yu) 當時學術界的文化記錄非常契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顯示,在2003—2004年度的學術論文中,“紅色文化”已成為(wei) 主題詞。同時,有學者注意到,在紅色文化概念出現前,中國學術界已經出現了“紅色經典”“紅色資源”“紅色旅遊”等提法。這些提法是否準確?對革命傳(chuan) 統的繼承是否該回歸其本意?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立足當下,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的今天,為(wei) 革命文化找準定位,體(ti) 現其當代價(jia) 值,便成為(wei) 人們(men) 的重要關(guan) 切。

革命文化有別於(yu) 其他文化的根本點在於(yu) 中國革命鋪就的紅色底色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源自於(yu)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熔鑄於(yu)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植根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從(cong) 凝聚黨(dang) 的最新理論成果的這份文獻可見,“紅色文化”應規範地稱為(wei) “革命文化”,其曆史淵源可回溯到20世紀初期波瀾壯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實踐。

中國“革命文化”可溯源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初創,且與(yu) 世界無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的建立以及馬克思主義(yi) 學說緊密相關(guan) 。19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yi) 在歐洲誕生後,曆經半個(ge) 世紀,由一個(ge) 幽靈成為(wei) 無產(chan) 階級革命學說,並指導蘇聯十月革命成功,用真理的光芒昭示了中國革命未來的方向。於(yu) 是,20世紀的東(dong) 方中國,在民主革命、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運動中不斷切換革命主題,在各種意識形態和救中國方案的相互激蕩和選擇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寫(xie) 到自己的旗幟上,為(wei) 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率領人民開展了不懈鬥爭(zheng) ,做出了重大犧牲。據軍(jun) 事科學院信息中心統計,從(cong) 1927年到1949年22年間,能夠查清作戰名稱、作戰地區、我方參戰部隊、敵方參戰部隊、作戰結果等基本要素的主要戰役、戰鬥,共計3203個(ge)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人民軍(jun) 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終於(yu) 奪取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曾說,新中國的成立,是由億(yi) 萬(wan) 先烈的鮮血染紅的。的確,革命烈士的鮮血鋪就了中國革命的底色,才有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才有中國人心中的紅色政權,才有今天“紅色文化”稱謂的流傳(chuan) 。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jun) 隊是革命文化的主創者。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麵對國民黨(dang) 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挽救革命,實行武裝抵抗。在著名的三大起義(yi) 中,南昌起義(yi) 部隊沿用了國民革命軍(jun) 的番號;秋收起義(yi) 非常接地氣地打出了“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的人民武裝旗號,廣州起義(yi) 因有蘇聯顧問的參與(yu) 指導,宣布組織“工農(nong) 紅軍(jun) ”,並打出了“工農(nong) 紅軍(jun) ”旗幟。當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共產(chan) 國際遠東(dong) 支部,無條件接受其領導,中共中央遂於(yu) 1928年5月25日發布《軍(jun) 事工作大綱》,明確規定武裝“割據區所建立之軍(jun) 隊,可正式定名為(wei) 紅軍(jun) ,取消以前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的名義(yi) ”。井岡(gang) 山上的毛澤東(dong) 、朱德根據中央指示,將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第四軍(jun) 正式改稱“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四軍(jun) ”,各革命根據地武裝力量先後奉命改稱“紅軍(jun) ”。1931年後,全國各地革命軍(jun) 隊統一改稱“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1936年,紅軍(jun) 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的紅色傳(chuan) 奇故事走向世界。

這支紅色勁旅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時期,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毅然走向敵後戰場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與(yu) 國民黨(dang) 攜手禦侮贏得民族解放;在解放戰爭(zheng) 中,與(yu) 國民黨(dang) 為(wei) 中國人民的兩(liang) 種前途和命運展開戰略決(jue) 戰;最終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任務,建立了無產(chan) 階級政權,並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的堅強柱石。

由此可見,中國革命的底色是紅色的,中國革命的旗幟也是千百萬(wan) 烈士的鮮血染紅的。毋庸諱言,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及其暴力革命學說在中國實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改天換地,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而這一切的本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實踐,因此,任何“著色”的文化名詞都沒有“革命文化”更能精確地反映這個(ge) 實踐過程。

黨(dang) 的十八大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革命文化傳(chuan) 承和建設,他在視察原蘭(lan) 州軍(jun) 區時強調,要發揚紅色資源優(you) 勢,深入進行黨(dang) 史軍(jun) 史和優(you) 良傳(chuan) 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chuan) 下去。此後,他遍訪西柏坡、井岡(gang) 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義(yi) 等革命聖地。黨(dang) 的十九大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hui) 址和浙江嘉興(xing) 南湖紅船,回顧建黨(dang) 曆史,重溫入黨(dang) 誓詞,其中的“革命主線”清晰可見。確切地說,紅色僅(jin) 是一種象征意義(yi) ,但革命文化卻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新時代民族複興(xing) 的“根”與(yu) “魂”,由此我們(men) 才能深刻地理解“牢記初心”的本意,不忘“所由出,知何往”。

循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遍訪革命聖地的主線,革命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得到逐步展現。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使我們(men) 領會(hui) 了革命之初思想動搖的必然,以及堅定革命勝利信心的重要。古田會(hui) 議,黨(dang) 以決(jue) 議的形式,規定了紅軍(jun) 的性質、宗旨、任務,明確了紅軍(jun) “為(wei) 誰扛槍為(wei) 誰打仗”的基本問題;確立了黨(dang) 對軍(jun) 隊絕對領導的原則,解決(jue) 了黨(dang) 如何領導軍(jun) 隊的根本問題;理順了軍(jun) 隊中軍(jun) 事工作與(yu) 政治工作的關(guan) 係,以及糾正各種非無產(chan) 階級思想的基本途徑。遵義(yi) 會(hui) 議,標誌著中國革命擺脫教條主義(yi) 束縛,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開始獨立探索中國革命問題,毛澤東(dong) 思想形成之初的中國風格與(yu) 中國氣派。延安歲月,讓人感受抗日救亡時期的艱苦卓絕,以及在革命聖地精神世界的富足;西柏坡——中國革命最後的農(nong) 村指揮部,中共中央在走向執政舞台前向全體(ti) 黨(dang) 員發出“進京趕考”的諄諄告誡。如此聯係起來,革命文化的內(nei) 涵應包括:作為(wei) 革命文化資源承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兩(liang) 個(ge) 方麵豐(feng) 富內(nei) 容;一切與(yu) 革命鬥爭(zheng) 有關(guan) 的舊物及遺物、舊址及遺址等革命曆史遺存和紀念場所,以及與(yu) 之相對應在革命歲月裏形成的包括紅船精神、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形成於(yu) 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具有著鮮明的精神特質

革命文化孕育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形成於(yu) 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它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已經成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革命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體(ti) 現在其鮮明的精神特質中。

革命性。主要包括理論的革命性和實踐的革命性。《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發表近70年後,馬克思主義(yi) 學說終於(yu) 由革命預言變成現實。在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中,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卓越的理論自覺、實踐自覺和曆史自覺,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個(ge) 理論成果,毛澤東(dong) 思想的形成與(yu) 發展,極大地豐(feng) 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寶庫。革命文化是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鬥爭(zheng) 的反映,所以革命性是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鬥爭(zheng) 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民族性。毛澤東(dong) 在延安窯洞裏對馬克思主義(yi) 展開係統研究的直接動因,是為(wei) 了避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內(nei) “左”右傾(qing) 錯誤思想對黨(dang) 的事業(ye) 再度構成危害。他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強調:“使馬克思在中國具體(ti) 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湖南韶山衝(chong) 裏走出來的毛澤東(dong) ,一生農(nong) 民本色,與(yu) 土地、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結緣,向來以中華民族為(wei) 自豪,兼收並蓄外來優(you) 秀文明成果,成就了中國革命事業(ye) 。毛澤東(dong) 的理論創新,從(cong) 來都是依據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方法,但從(cong) 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yi) “本本”上的現成詞句,永遠都體(ti) 現出最貼近中國現實的民族風格,中國的革命文化由此打上了鮮明的民族烙印。

大眾(zhong) 性。馬克思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鄭重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wei) 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chan) 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wei) 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深諳曆史唯物主義(yi) 的精髓,創造性地提出了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即“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的思想路線,並得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的結論,並成為(wei) 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的勞苦大眾(zhong) ,在中國革命先進分子們(men) 拋開自身優(you) 越生活,投身於(yu) 為(wei) 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無產(chan) 階級運動的行為(wei) 中,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和中國革命的希望,於(yu) 是成就了革命文化是“為(wei) 了人民”的革命運動的大眾(zhong) 特性。

時代性。每個(ge) 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即所謂的“時尚”,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體(ti) 的時代被創造出來的,故任何群體(ti) 文化其存在的必要、創造性及其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淘汰,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以長征為(wei) 例,這是中國革命的一個(ge) 縮影,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革命的“時尚”是:崇尚堅定信仰。紅軍(jun) 長征到達陝北的人數僅(jin) 占出發時的30%,這無疑是一場為(wei) “主義(yi) ”的集體(ti) “殉誌”!崇尚對黨(dang) 忠誠。紅一、紅四方麵軍(jun) 會(hui) 師後分兵,張國燾分裂中央,險些葬送中國革命,是對黨(dang) 忠誠的中堅力量維護了黨(dang) 的團結,避免了分裂;紅十五軍(jun) 團在陝北對毛澤東(dong) 領導下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jun) 的接應和支援,使黨(dang) 在陝甘根據地的政治奠基和軍(jun) 事奠基成為(wei) 可能。長征路上,毛澤東(dong) 將擔架變成政治舞台,展現了逆境中革命家的胸懷,體(ti) 現了高度的曆史擔當,重掌領導權,避免了黨(dang) 和紅軍(jun) 的覆滅。

創新性。革命文化中包括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實踐創新。為(wei) 回擊中國山溝溝出不了馬克思主義(yi) 的論調,毛澤東(dong) 撰寫(xie) 了《實踐論》《矛盾論》,奠定了毛澤東(dong) 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哲學基礎。僅(jin) 1938年,毛澤東(dong) 完成的理論成果就有《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等。這些綱領性文獻,充滿了對中國革命戰爭(zheng) 關(guan) 鍵問題的思考。毛澤東(dong) 以其獨特的“戰爭(zheng) 辯證法”闡釋了馬克思主義(yi) 的戰爭(zheng) 觀和方法論。1939年,毛澤東(dong) 撰寫(xie)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科學概念,明確了新民主主義(yi) 總路線的基本內(nei) 容。1940年,毛澤東(dong) 撰寫(xie) 《新民主主義(yi) 論》,對軍(jun) 事勝利後的新中國進行規劃,闡述了新民主主義(yi) 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945年,毛澤東(dong) 寫(xie) 出《論聯合政府》,對抗戰勝利後的革命進行總體(ti) 設計,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yu) 黨(dang) 的綱領聯係起來,完成了對新中國藍圖的構想。

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源於(yu) 與(yu) 當代精神追求和價(jia) 值觀念的契合

古人雲(yun)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是貫穿人類社會(hui) 曆史演進的經絡,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之魂。革命文化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形成的,是那個(ge) 時代的產(chan) 物,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除了它本身的精神特質外,革命文化與(yu) 當代的精神追求與(yu) 價(jia) 值觀念存在部分重合。正因為(wei) 如此,每當我們(men) 走進任何一個(ge) 中國革命文化遺存,都會(hui) 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這即是革命文化當代價(jia) 值體(ti) 現的一個(ge) 層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為(wei) 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時代,革命文化具有特殊的時代價(jia) 值。

一是助力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革命文化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為(wei)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使全體(ti) 人民在理想信念、價(jia) 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奠定了重要基礎,為(wei) 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支撐。革命文化與(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之間的聯係密不可分: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初始化階段形成的文化,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貢獻是巨大的,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dang) 全國人民為(wei) 實踐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行動指南,兩(liang) 者在理論上一脈相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是始終堅持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這個(ge) 根本是一致的、不可撼動的。以當代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wei) 指引,領導國家、民族和人民實現黨(dang) 的目標,這也是革命文化與(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同質要求。

二是助力培養(yang) 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jia) 值觀念影響力。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zheng) ,本質上是價(jia) 值觀念之爭(zheng) ,也是人心之爭(zheng) 、意識形態之爭(zheng) 。正所謂“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核心價(jia) 值觀是一個(ge) 民族賴以維係的精神紐帶,是一個(ge) 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頑強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種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當代中國、中華民族應該堅守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觀,這既是理論問題也是現實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體(ti) 現了古聖先賢的思想,體(ti) 現了仁人誌士的夙願,體(ti) 現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我們(men) 可以領悟到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革命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是助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ang) ,提高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和中國夢宣傳(chuan) 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引導人們(men) 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指出:“領導幹部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沒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yang) ,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革命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所表現出的精忠報國赤誠奉獻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堅定信心;排山倒海決(jue) 戰決(jue) 勝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勇於(yu) 鬥爭(zheng) 的犧牲精神;忠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氣節;處變不驚沉著果敢的心理定力;軍(jun) 令如山軍(jun) 紀如鐵的紀律觀念,都是革命文化的內(nei) 在呈現。革命文化與(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所強調的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有著一脈相承的價(jia) 值追求。

四是助力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創作來源於(yu) 人民並以人民為(wei) 中心。要繁榮文藝創作,必須植根於(yu) 曆史題材與(yu) 現實題材,不斷挖掘推出謳歌黨(dang) 、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時代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製低俗、庸俗、媚俗。革命文化是戰爭(zheng) 年代的產(chan) 物,所以昂揚向上的鬥爭(zheng) 精神是它的鮮明特點,同時革命文化樸素而又多彩的文藝形式是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因而也最容易紮根於(yu) 廣大群眾(zhong) 中。這一點在新時代的今天尤為(wei) 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和思考,以力避借革命文化之名,行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之實。

五是助力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因此必須把加強革命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作為(wei)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feng) 富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的重要內(nei) 容。持續推進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既要充分利用中華古代文明的輝煌成果,也要深入開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和革命文化成就與(yu) 光榮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將成為(wei) 了解曆史,資鑒未來發展的最好路徑。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