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何以能夠自信?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深入探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其所蘊含的人民性特質。
文化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一定時代的文化既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基礎,也不能脫離當時的政治製度,其往往反映一定階級的訴求並體(ti) 現意識形態屬性。正是在此意義(yi) 上,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文化發展的價(jia) 值取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文化理念的重申。
文化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意味著把人民大眾(zhong) 當作文化發展的主體(ti) ,也意味著文化發展應當基於(yu) 人民生活。傳(chuan) 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由貴族為(wei) 主體(ti) 的舊文化向人民為(wei) 主體(ti) 的新文化轉型。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釗就通過舉(ju) 辦工人讀書(shu) 班推行平民教育,陳獨秀則鮮明提出要推翻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革命文化,對於(yu) 人民大眾(zhong)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這個(ge) 文化戰線上的各級指揮員。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同誌提出,為(wei) 了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家的隊伍”。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誌提出,我們(men) 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由此可見,文化“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的、原則的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積極推動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
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隻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才能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進而鑄牢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隻有當人民大眾(zhong) 成為(wei) 文化價(jia) 值主體(ti) 、文化表現主體(ti) 和文化實踐主體(ti) ,他們(men) 才會(hui) 由文化的局外人變為(wei) 文化的守護者。早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致力於(yu) 掃盲、文字簡化、文化普及和動員,引導人民大眾(zhong) 成為(wei) 文化的參與(yu) 者和實踐者。新中國成立後,文化教育事業(ye) 快速發展,廣大工人、農(nong) 民成為(wei) 文化的主人,在學習(xi) 本民族文化和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同時,他們(men) 守護著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賦予的文化權利和文化身份,守護著我國豐(feng) 厚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紅色記憶,這種對自身文化身份和血脈的認同,強化了對本國文化的自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不斷繁榮發展,新的文化作品層出不窮,但與(yu) 此同時,也出現了某些偏頗。如不少影視作品充斥著宮廷鬥爭(zheng) 的情節和帝王將相形象,較少出現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工人、農(nong) 民、知識分子和黨(dang) 員幹部的身影。可以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重要判斷,既與(yu) 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中的人民性思想一脈相承,也有著重要的現實針對性。
用高質量文化成果滿足人民精神需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人民對文化產(chan) 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為(wei) 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曆史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告誡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誌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必須認識到,文化市場上的票房、上座率等銷售數據並不必然反映文化自信狀況,真正的文化自信隻能建立在用高質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成果切實滿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基礎上。隻有處理好文化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解決(jue) 好“為(wei) 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ge) 問題,才能以高質量文化成果為(wei) 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隻有讓全體(ti) 人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我國文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才能更加彰顯。為(wei) 此,要在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進程中,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ti) 製,構建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ti) 製機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feng) 富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進一步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並在此過程中,在文化資源配置和項目建設上向農(nong) 村、基層傾(qing) 斜,推動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深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提升貧困群眾(zhong) 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從中國近代史角度省思文化自信何以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詳細] -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 新時代需要新作為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地方誌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努力創造屬於新時代地方誌事業的新輝煌。[詳細] -
為文化自信注入時代內涵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