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離不開一流校舍、一流教師,更離不開一流學生。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cong) 本科轉為(wei) 專(zhuan) 科,引發輿論關(guan) 注。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每所大學抓本科教育質量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近期以來,從(cong) 取消畢業(ye) 前再給一次考試機會(hui) 的“清考”,到科目平均成績達到70分才能畢業(ye) ,各地高校紛紛推出新規,嚴(yan) 格學業(ye) 考核,“鐵腕”整治學風,“嚴(yan) 進嚴(yan) 出”正在成為(wei) 高校的共識。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上學求知的體(ti) 驗是“小學辛苦,中學難熬,大學好混”。高考可謂是“千軍(jun) 萬(wan) 馬過獨木橋”,可千辛萬(wan) 苦過了橋,一旦沒了家長老師的督促,一些大學生就放鬆了自我管理。有的沉迷玩樂(le) ,晚上電玩白天逃課;有的得過且過,論文粗製濫造、東(dong) 拚西湊;有的熱衷實習(xi) “混簡曆”,課程“60分萬(wan) 歲”。對此,盡管也有一些學校拿出了不少措施,但也有一些學校或是囿於(yu) “嚴(yan) 進寬出”的培養(yang) 觀念,或是出於(yu) 畢業(ye) 率、就業(ye) 率等數據考量,對類似現象缺乏整治決(jue) 心,有的甚至采用提前劃重點等方式“注水”,對違背學術道德的學生“綠燈放行”,既縱容了不良學風,也偏離了育人初衷。
有人認為(wei) ,如此嚴(yan) 格對待高校學子未免不近人情。然而,畢業(ye) 關(guan) 口過鬆,才是對大部分努力的學生不負責,對殷殷期盼的家庭不負責,對高校教育質量不負責。高等教育是一個(ge) 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養(yang) 出的6000多萬(wan) 名本科畢業(ye) 生,業(ye) 已成為(wei) 各行各業(ye) 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培養(yang) 決(jue) 定著科研工作能否得到新鮮的血液,勞動者隊伍能否匹配社會(hui) 的需求。“國以才立,業(ye) 以才興(xing) ”,回歸大學教育本質,就是要為(wei) 社會(hui) 提供質量過硬的一流人才。
也因如此,把牢畢業(ye) “出口”是大學必然的選擇;對學業(ye) 不合格說“不”,理應更有底氣。建立教育淘汰機製,也彰顯了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各國高校的通行做法。畢竟,文憑不該是稀缺資源,但也不應當隨隨便便就能獲得。教育懲戒警示製度的完善,不單會(hui) 為(wei) “混日子”的學生敲響警鍾,更會(hui) 以硬性約束倒逼自主學習(xi) 。當然,懲戒以“懲”為(wei) 手段,“戒”才是目的,學校和社會(hui) 應當為(wei) 學業(ye) 不合格的學生尋找出路,切莫“一罰了之”、堵住成長的大門。
畢業(ye) 考核要以結果為(wei) 導向,教書(shu) 育人則要以過程為(wei) 導向。高等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是對學生嚴(yan) 格要求這麽(me) 簡單,學校要加強日常管理,教師也要完善培養(yang) 方式,以“金課”取代“水課”,以“引導”取代“灌輸”;另一方麵,“樹人”不僅(jin) 靠“育才”,更靠“立德”,高等教育需更好地兼顧知識教育與(yu) 人格教育,幫助青年學生養(yang) 成自律自主的學習(xi) 生活習(xi) 慣,為(wei) 他們(men) 順利走向社會(hui) “做足功課”。
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離不開一流校舍、一流教師,更離不開一流學生。進入大學的青年學子,每個(ge) 人都擁有著無限的可能,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才能成為(wei) 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紅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詳細] -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時代重任
教師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承擔著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興國必先強師”,並強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