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關係

陳飛 發布時間:2018-11-02 13:19:0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cong) 一種哲學理論的形態演化來說,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實質是建構一種符合中國現實的新的哲學形態,從(cong) 而給錯綜複雜的現代性問題以當代中國式解答。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不是單一的曆史現象和文化傳(chuan) 播,它的理論創新需要在把握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精神實質的前提下正確處理以下三個(ge) 層麵的關(guan) 係。

第一,現實與(yu) 理想的關(guan) 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應當正確處理現實與(yu) 理想、實然與(yu) 應然的關(guan) 係問題。麵對當代社會(hui) 存在的一係列現實問題,如生態危機、貧富分化、信仰缺失、人性異化等,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應當作出自己的獨特回應。紮根現實,立足現實,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根本特質。現實不是經驗性的東(dong) 西,不是通過感官直接給予我們(men) 的,而是本質和實存的統一。哲學所把握的實體(ti) 性存在,其實就是現實背後的那種精神性存在。用哲學知識觀察社會(hui) 現實,它就是範疇、實體(ti) ,而不是直接呈現的經驗性的社會(hui) 現象。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就是要把握中國現實問題中的實體(ti) 性存在。

依據馬克思的思路,資本主義(yi) 的弊端不在於(yu) 它創造了巨大的社會(hui) 存在,而是這個(ge) 社會(hui) 存在脫離了人本身,是一個(ge) 異化的存在。把這個(ge) 異化的存在歸還人本身,實現每一個(ge) 人的自由個(ge) 性,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yi) 現實的基礎上建構的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具備現實性和理想性雙重維度,尤其是在當下,當人們(men) 的基本生活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時候,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彌補崇高精神的缺失作為(wei) 一個(ge) 突出問題擺在了我們(men) 麵前。市場經濟實現了人的獨立性,個(ge) 人的主體(ti) 意識增強了,但生命中更為(wei) 寬廣、崇高和理想的視野消失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一方麵需要紮根於(yu) 中國現實問題,對其作出批判性回應,為(wei) 理想性維度提供理論根基;另一方麵需要在批判現實的基礎上塑造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為(wei) 現實性維度提供價(jia) 值標準,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僅(jin) 僅(jin) 從(cong) 現實性維度理解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要求和基本特質,就有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經驗化、實證化,從(cong) 而失去價(jia) 值理性和價(jia) 值理想的維度。這既會(hui) 疏離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超越性品格,也難以為(wei) 批判和引領現實生活提供一個(ge) 理想坐標。

第二,中國視野與(yu) 西方視野的關(guan) 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需要拓展視野,主動與(yu) 西方各種哲學流派展開對話、爭(zheng) 論與(yu) 交流。現代性作為(wei) 世界潮流正在席卷全球,中國與(yu) 西方麵臨(lin) 著許多共同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本所引發的一係列問題。資本以一種不斷變化的形式深入到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等領域,塑造了各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如何回應資本的虛無化力量,如何回應資本對傳(chuan) 統精神和文化的消解,如何給資本劃定界限,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無法回避的問題。對於(yu) 類似的問題,西方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應當積極地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對具有世界性的時代問題作出自己的回應,進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逐步邁進了一個(ge) 新的時代,這個(ge) 時代的崛起過程與(yu) 西方現代化的過程有著根本區別。我國是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計劃經濟時代漸趨走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西方是在中世紀封建等級共同體(ti) 的瓦解過程中逐漸進行以資本邏輯為(wei) 導向的現代化的。盡管中國與(yu) 西方都在實行市場經濟,但中國特殊的文化土壤孕育了獨特的中國人格。西方哲學以西方人特有的生命經驗和生存形態為(wei) 立足點,它的理論形態和反思方式是圍繞西方人特有的生存經驗展開的。我們(men) 既不能全部依托西方哲學解決(jue) 中華民族的所有時代問題,也不能完全指望西方哲學反思中國人當下特有的生存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一方麵,我們(men) 可以借鑒西方哲學的論證方式和反思方法,吸收一切有價(jia) 值的思想資源,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具有人類性和世界性;另一方麵,我們(men) 在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過程中,不能盲目崇拜西方哲學,而應立足於(yu) 中國國情、中國經驗、中國文化,構建表征新時代精神的哲學新形態。

第三,研究範式與(yu) 研究領域的關(guan) 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根本宗旨在於(yu) 構建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這就要求我們(men) 把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看作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研究範式,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研究領域。如果僅(jin) 將其視為(wei) 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一個(ge) 研究領域,那麽(me) 這個(ge) 研究領域實質上與(yu) 國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流派研究等並無實質差異,均屬於(yu) 不同的研究方向,並有各自關(guan) 注的研究對象和遵循的研究邏輯,這顯然與(yu) 以麵向中國現實問題為(wei) 宗旨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地位極不相稱。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主要旨趣是表征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因此應當作為(wei) 一個(ge) 研究範式指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研究。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相關(guan) 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為(wei) 智識取向,並圍繞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這一任務來展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引介和深入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研究範圍、研究深度、學者隊伍、研究成果等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我們(men) 對盧卡奇、柯爾施、葛蘭(lan) 西和法蘭(lan) 克福學派的諸位領軍(jun) 人物早已耳熟能詳,生態馬克思主義(yi) 、後馬克思主義(yi) 也逐漸傳(chuan) 入中國,並引起理論界、學術界的深入討論。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研究卻呈現出越來越學院化的趨勢,較難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進行有效的對話,缺乏融入和促進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自覺意識,難以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思想資源。因此,把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作為(wei) 研究範式應當突出其引領地位和目標導向,努力構建有時代內(nei) 涵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