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專題2023 > 帕爾肖村的夏天

【帕爾肖村的夏天】羅加書記笑了

發布時間:2023-07-25 16:16:00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夏天,承載著春的希望,醞釀著秋的殷實。她像一位熱情似火的藏族姑娘,讓人感觸到生命最蓬勃、茂盛的時光。這個(ge) 夏天,在雪域高原的一座小村莊,赴一場美景與(yu) 人文的邂逅,看那些歲月中的人與(yu) 事,如何隨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看這裏的人們(men) 如何從(cong) 容地走進新生活。


圖為(wei) 羅加書(shu) 記

  “阿爸!我已經到拉薩了,正在學校報到……”

  我們(men) 剛進羅加書(shu) 記家,他的兒(er) 子熱色正打電話來,說已經到西藏藏醫藥大學報到了,讓爸爸放心。掛了電話,羅加書(shu) 記眼角的笑紋層層疊疊堆在一起,黝黑發亮的皮膚把牙齒襯得更白了。他告訴我們(men) ,兒(er) 子報考的是西藏藏醫藥大學藏醫學專(zhuan) 業(ye) 。他很希望兒(er) 子大學畢業(ye) 後能回村裏為(wei) 村民們(men) 做點事。我們(men) 問他和兒(er) 子溝通過這件事嗎?羅加書(shu) 記說:“沒溝通過,慢慢來,還有四年時間呢。”

  “慢慢來……”,像極了羅加書(shu) 記和這座小村落一步一步從(cong) 容向前的樣子。


圖為(wei) 遠望帕爾肖村

  那一年,路通了

  帕爾肖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索縣西昌鄉(xiang) 東(dong) 南部,地形以山地為(wei) 主,全村共有36戶,總人口262人。全村耕地567.46畝(mu) ,共520塊,易地搬遷5戶22人、護林員17人、黨(dang) 員27人、黨(dang) 小組5個(ge) 、全村在校生52人……今年55歲的羅加書(shu) 記,從(cong) 1995年起擔任村委會(hui) 副主任直到2014年,後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直到現在。他說,類似這樣的數字始終在他腦子裏轉啊轉。

  對於(yu) 帕爾肖村的村民,200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wei) 村裏的路是在這一年通的。“之前因為(wei) 沒有路,貨物隻能用馬或牛馱上來,有時候也靠人工抬上來。比如,從(cong) 那曲買(mai) 的糧食、磨糌粑的機器、茶幾、櫃子,還有脫粒機這樣的農(nong) 用機械,我們(men) 買(mai) 來後隻能運到山下,搭個(ge) 帳篷留人守在那,然後一點點馱上來。”

  2009年,國家投入資金修通了通往村裏的省道。用羅加書(shu) 記的話,“誰家修房子,用作房梁的柱子可以從(cong) 那曲市一路直接運到家門口”。

  此後,羅加書(shu) 記再去參加考察學習(xi) 時,“底氣”更足了些。“我們(men) 村自然環境這麽(me) 好,文化悠久豐(feng) 富,現在路也通了,逐步推動農(nong) 牧業(ye) 和旅遊業(ye) 有了更好的基礎。”


圖為(wei) 周日下午,西昌鄉(xiang) 小學校園裏又熱鬧起來,家長們(men) 陸續送孩子回學校

  “在路上”

  行駛的路通了,觀念的路呢?

  羅加書(shu) 記說,近些年村裏人的教育觀念轉變非常明顯,村裏已經有4名大學生了。“以前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把孩子送去上學,而是讓他們(men) 很小就去放牧。鄉(xiang) 鎮府村委會(hui) 就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爭(zheng) 取把適齡兒(er) 童都送去上學。我們(men) 講學知識的重要性,如果不識字沒文化會(hui) 有什麽(me) 影響,但很多人還是不理解,覺得去上學耽誤放牧了可是大事。”而現在,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達100%。每周五下午和周日下午,通往西昌鄉(xiang) 小學的這條路都是最繁忙的。村民或開車或騎摩托車,每周兩(liang) 次大包小包地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羅加書(shu) 記告訴我們(men) ,現在村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送孩子去學知識學文化。因為(wei) 現在和外界的聯係多了,大家發現不識字沒文化,真的寸步難行。“我對自己孩子們(men) 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xi) ,將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圖為(wei) 羅加書(shu) 記和父親(qin) 貢桑白旦

  父親(qin) 的另一麵

  羅加書(shu) 記和父親(qin) 長得很像,尤其是那雙有神的眼睛裏,都帶著一絲(si) 堅韌。坐在一旁的82歲老人貢桑白旦沉默少言,但當他講起自己當年的一段段故事,你會(hui) 覺得這眼神中盡是歲月的沉澱。

  貢桑白旦老人年輕時是村生產(chan) 隊隊長。十八軍(jun) 進藏路過此地時,他和他的父親(qin) 曾參與(yu) 物資運輸。“當時我20歲左右,鄉(xiang) 領導安排我和其他一些人,一起負責運輸。有一次,同行的十幾個(ge) 人牽著馬連續走了幾天幾夜後在途中休息,遇到了解放軍(jun) ,後來我們(men) 就把解放軍(jun) 帶到了邦納寺,大家一起煮茶做飯。”最後,貢桑白旦的父親(qin) 把物資順利送到邊壩縣境內(nei) ,解放軍(jun) 給了他一匹騾子,“這匹騾子後來對我家的生活幫助很大。”

  父親(qin) 說話時,羅加書(shu) 記的眼神一直沒離開過,笑容掛在臉上,手裏反複搓著一張糖紙。我們(men) 問老人,覺得兒(er) 子這些年的工作做得如何,“他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那就讓老百姓來評價(jia) 他。”老人的語速很慢,“我覺得算是努力工作了。”當我們(men) 問羅加書(shu) 記,他眼中的父親(qin) 如何時,“在我眼裏,他就是最好的爸爸。”他說著,同時對父親(qin) 伸出大拇指。

  羅加書(shu) 記說,兒(er) 子熱色在大學報到完,過兩(liang) 天就回來了。我明顯感到,雖然處於(yu) 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際遇而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但在這一家的三代人之間,有種無形的力量在傳(chuan) 遞,那就是“我如此驕傲,當談起你的時候。”

  慢慢來,這種力量會(hui) 傳(chuan) 遍帕爾肖村。(新利平台 記者/吳建穎 王茜 昂翁洛布)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