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90後”傳承農村老手藝 “千層底”帶領鄉鄰闖市場

發布時間:2022-01-04 15: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12月31日電 題:“90後”傳(chuan) 承農(nong) 村老手藝 “千層底”帶領鄉(xiang) 鄰闖市場

  作者 吳瓊

  製袼褙、切底、包邊、粘合、圈底、納底……製作一雙千層底布鞋,要經曆大大小小多道工序。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村,29歲的傳(chuan) 統千層底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王月在工作室忙碌著,設計新的鞋樣。

  千層底,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製而成,其麵料為(wei) 禮服呢等上等材料,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

  兒(er) 時的王月,就喜歡手工藝活,經常跟著奶奶和姑姑幫忙製作千層底布鞋,大學畢業(ye) 後,她到甘肅拜千層底手工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郭娟為(wei) 師,專(zhuan) 門學習(xi) 千層底製作技藝。王月告訴記者,“機緣巧合下認識了郭老師,學習(xi) 了兩(liang) 三年基本掌握千層底製作技藝,現在和郭老師共同推廣、傳(chuan) 承這門技藝。”

  今年1月,劉家堡村非遺文化街正式對外開放,木雕、西華門舞獅、太原傳(chuan) 統漆器等非遺項目入駐,非遺文化走進農(nong) 家院。劉家堡村是明代大臣王瓊的故裏,近年來,該村把文化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挖掘農(nong) 耕文化、非遺民俗文化,打造“王瓊故裏·非遺文化街區”。

  作為(wei) 首批入駐的非遺傳(chuan) 承人,王月告訴記者,劉家堡村文化底蘊很深厚,不少非遺傳(chuan) 承人、民俗類的老師紮根到這,方便彼此交流,隨著濃厚的文化氛圍一起成長。

  “入駐非遺文化街後,當地一些婦女跟我學習(xi) 千層底製作技藝。”王月說,自今年5月開始,有意向學習(xi) 千層底技藝的村民就到她的工作室,“大家學會(hui) 後,自己也能帶回家做。”現在,她已經對劉家堡村20多名村民開展集中培訓,帶動就業(ye) ,傳(chuan) 承千層底製作技藝。

  融合與(yu) 創新是生命線。製作過程中,基於(yu) 傳(chuan) 統的經典造型,王月也會(hui) 不斷創新,融入更多有新意的元素。她介紹,“我們(men) 會(hui) 和一些景區合作,將鞋子進行文創設計,鞋子上融入景區建築物等圖樣。”設計時,她也會(hui) 添加蝶戀花等圖案,並運用楓香染等技藝,對鞋麵、鞋形等多方麵進行改良。目前,王月也和師傅將傳(chuan) 統的千層底製作技藝和麻鞋相結合,製作千層底麻鞋。“改良的千層底麻鞋,穿著更舒適。”

  談及傳(chuan) 承,“我是從(cong) 小接觸這門技藝,很想把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下去。”王月說,現在學習(xi) 千層底技藝的年輕人不多,希望更多有想法、熱愛傳(chuan) 統技藝的年輕人能加入進來。

  她計劃,還要不斷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千層底技藝,並且將技藝進行深層次的優(you) 化,比如將其他的技藝融入千層底中,多種工藝融合推動傳(chuan) 承。(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