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自信才能傳播真正的中國人文之美

發布時間:2022-01-04 15: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陳傑(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近年來,諸多弘揚中華文化的優(you) 質文藝作品次第湧現,《唐宮夜宴》《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等蘊含了浪漫悠久的東(dong) 方美學品格,《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勳》等塑造了生動飽滿的英雄形象……這些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影視藝術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國之美的傳(chuan) 播。

  近期,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中“寬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發爭(zheng) 議,與(yu) 此相類似的,某產(chan) 品廣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攝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於(yu) 廣泛討論之中。一個(ge) 文化群體(ti) 的“美”到底由誰來定義(yi) ,又應該如何定義(yi) ?這一問題的出現,具有漫長的曆史淵源,而對其進行厘清,則具有現實的必要性、重要性。

  很長時間以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處於(yu) 強勢一方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於(yu) 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東(dong) 方國家的文化的定義(yi) 與(yu) 描繪從(cong) 未曾停止。這種定義(yi) 和描繪卻常常帶有誤解甚至扭曲,是漠視這些國家的文化本體(ti) 與(yu) 曆史遭遇的結果。

  從(cong) “傅滿洲”到“陳查理”,在以好萊塢電影為(wei) 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將東(dong) 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的同時,衍生為(wei) 一種“醜(chou) 化”的印象、一種固定的偏見。在媒體(ti) 強大的傳(chuan) 播能力下,泛化為(wei) 西方社會(hui) 對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東(dong) 方國家的共同想象。在藝術、時尚、電影等領域的人物造型上,通過化妝、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東(dong) 方人形象。而對這一類造型的批評性看待,並非歧視現實中人們(men) 類似的樣貌,而是對這背後不平等的文化格局與(yu) 機製的揭示。

  中國形象、中國之美應該由誰來定義(yi) ?它應該是怎樣的、可以是怎樣的?在當下世界傳(chuan) 播格局下,盡快加強自身文化傳(chuan) 播能力建設,不讓中國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斷與(yu) 決(jue) 定,是破解這一問題的重要一環。而正確定義(yi) 我們(men) 自己、有效傳(chuan) 播我們(men) 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認識我們(men) 自己。

  中國的文化從(cong) 業(ye) 者,應加深對自身群體(ti) 文化的了解,從(cong) 曆時性和共時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們(men) 的文化本源、文化本體(ti) 、文化構成與(yu) 文化發展脈絡,真正擁有文化自覺意識,真切知曉我們(men) 美在何處,因何而美,為(wei) 何而美,為(wei) 誰而美。從(cong) 《永不消逝的電波》《高山下的花環》等在中國電影各個(ge) 階段湧現出的那些彰顯著人民性光芒的優(you) 秀作品,到近年來《典籍裏的中國》《故事裏的中國》等塑造了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揚了一部部璀璨的文化經典的電視綜藝,無不對中國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進行了深刻挖掘,它們(men) 向世界呈現了一個(ge) 有著曆史厚重感、文化縱深感的中國形象。

  我們(men) 的審美觀和美學理念來自文化的傳(chuan) 承,五千年文明史給了我們(men) 文化自信的基礎。今天在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候,我們(men) 更應傳(chuan) 播真正的中國人之美。

  與(yu) 此同時,文化從(cong) 業(ye) 者還應提升傳(chuan) 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傳(chuan) 播能力。在數字時代,跨文化、跨國界傳(chuan) 播更具技術上的便利。《遇見工匠》《偉(wei) 大詩人杜甫》等一批國際傳(chuan) 播紀實作品,表達著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內(nei) 涵,塑造了可親(qin) 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實現了在國際國內(nei) 的有效傳(chuan) 播。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4日 0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