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非遺竹藝編織鄉村振興好風景
新華社成都1月4日電題:成都崇州:非遺竹藝編織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好風景
新華社記者李力可、王曦
在有“蜀中之蜀”之名的成都崇州市,當地依托國家級非遺道明竹編發展產(chan) 業(ye) ,讓竹編成為(wei) 吸引年輕人歸鄉(xiang) 、幫助村裏人致富、改變農(nong) 村麵貌的新生活“鑰匙”。
近期,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ge)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竹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國竹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突破7000億(yi) 元,基本建成現代竹產(chan) 業(ye) 體(ti) 係。而我國12種以竹編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四川占4種。
在道明竹編的發祥地——道明鎮,當地以竹編為(wei) 特色在龍黃村打造竹藝村,成為(wei) 吸引中外遊客的“金字招牌”。2017年,在這座距離成都市中心50多公裏的小村,形似“∞”的創意建築“竹裏”落成,引起廣泛關(guan) 注,也喚醒沉寂的村莊和手藝。
走進竹藝村,道明竹編崇州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肖瑤的“紅梅竹編”非遺體(ti) 驗館顯得格外醒目。不大的店裏,每逢周末,肖瑤要接待近百人到店裏體(ti) 驗竹編。
出生於(yu) “竹編世家”的肖瑤,從(cong) 小對竹編工藝耳濡目染。為(wei) 了道明竹編這一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後繼有人”,2019年她辭掉護士工作,選擇回到村裏。店裏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竹編工藝品,通過她的設計改良更有一種簡約美,符合現在年輕人審美,銷售也特別好。“我們(men) 這兒(er) 的人從(cong) 小就學習(xi) 竹編,這是深入我們(men) 骨子裏的東(dong) 西。”肖瑤說。
和肖瑤一樣被竹編吸引回家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在由村民院落改建的筠盛小院中,道明竹藝公司員工周思敏和院子主人樂(le) 冬雪一起搭檔,為(wei) 遊客提供研學和竹編產(chan) 品銷售服務。“過去村民編一個(ge) 花籃隻能掙8毛錢,年輕人都離開了家鄉(xiang) ,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也往往隻能靠竹編賺些零用錢順帶照顧家庭。”周思敏說。
“道明竹藝公司與(yu) 村民合作建設竹藝小院,在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的同時,也讓村民可以參與(yu) 到竹編的教學和銷售中。”周思敏告訴記者,現在通過與(yu) 中央美術學院的合作,公司開發了竹編教學材料包讓小朋友們(men) 能夠快速了解竹編,來村裏體(ti) 驗竹編的遊客絡繹不絕。
“我們(men) 還將竹編運用到酒店、民宿、餐廳的裝修中,現在北京、成都等地也能見到道明竹編的裝置品。”周思敏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回到村裏,幫公司跑業(ye) 務呢!”
近年來,當地以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為(wei) 主體(ti) ,充分發揮集體(ti) 經濟組織帶動作用,盤活資源性土地資產(chan) 4536.9畝(mu) ,經營性土地資產(chan) 19.63畝(mu) ,通過探索平台經營型、資本合作型、資產(chan) 經營型3種運營模式,2020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87.4萬(wan) 元。負責規劃運營竹藝村的崇州文旅集團運營負責人介紹,通過專(zhuan) 業(ye) 化運營,帶動了更多村民加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隊伍中。
任剛是土生土長的竹藝村人,3個(ge) 月前,記者見到任剛時他還在刷房屋防水層。今年45歲的他常年在外務工,見村裏遊客越來越多,人氣越來越旺,便開始改造起自己和兄弟家300多平方米的平房,裝修成民宿。如今,再來到任剛家裏,之前的毛坯房已經煥然一新,5間房已經完成裝修開始營業(ye) ,還有4間正在加緊裝修。“在外麵打工不如在家門口掙錢,我有信心今後的日子能越過越好。”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