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念故人、講真話的書——讀馬識途散文集《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
作者:樊希安(國務院參事、中國作協會(hui) 員)
讀馬識途老先生的散文集《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我感受到這本書(shu) 盡情展示出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博大情懷,體(ti) 現了一個(ge) 真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認知和情感。對我們(men) 後輩,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獲取多種營養(yang) 的好書(shu) 。
馬老今年107歲。他不僅(jin) 參加革命早,資曆深,而且經曆非常奇特。他1915年1月出生於(yu) 四川忠縣一個(ge) 大戶人家,1936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黨(dang) 內(nei) 擔任過多個(ge) 領導職務。他在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cong) 事黨(dang) 的地下工作,擔任過湖北恩施、昆明西南聯大、川康特委等地下黨(dang) 組織的負責人。在那個(ge) 腥風血雨的年代裏,他九死一生地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工作,立下了卓著功勳。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在科技戰線、宣傳(chuan) 部門、建築係統多個(ge) 領域開拓,貢獻甚巨,也曆經磨難,經受了風雨洗禮。他是一位知識型的領導幹部,是一個(ge) 頗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的《清江壯歌》《夜譚十記》《夜譚續記》等作品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他的經曆表明,他首先是一個(ge) 革命者,其次才是一個(ge) 作家。他在書(shu) 中說:自己注定是為(wei) 中國革命而活著的。從(cong) 他的筆端流淌出的,是革命者的智慧和情思。
這部散文集讓我深受感染的一點是真實性。講真話,吐真言,道實情,表達的是真情實感。馬老是一個(ge) 勇於(yu) 講真話、講實話的人,這一特點在本書(shu) 中得到了充分體(ti) 現。他在後記中說:“我寫(xie) 的都是我回憶得起來的事實,或者偶有錯誤,我無法去查對了。”“最後還想說一句,又一度想學巴金,我說的是真話。”馬老說過,“我知道,真話不一定是真理,但是是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說假話永遠不能接近真理”。這是一個(ge) 老共產(chan) 黨(dang) 人經過多年實踐得到的真知。真話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真話。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說真話是難能可貴的,一個(ge) 說真話的人值得信賴。講真話的文章是有感染力的。我在閱讀中就一再被這種真實性所擁有的感染力所吸引。
這本書(shu) 還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全書(shu) 分為(wei) “文人”“友人”“親(qin) 人”“凡人”“洋人”五輯,寫(xie) 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寫(xie) 人的過程中,無不體(ti) 現出思想和見解,從(cong) 個(ge) 案中體(ti) 悟出道理。比如,他寫(xie) 了一些革命者,一些犧牲的先烈,他概括出這些人是有信仰的人,信仰對人生最為(wei) 重要。
一個(ge) 真正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有信仰的人。馬老自己有信仰,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奮鬥的戰友們(men) 都有信仰。他的戰友也是他的妹夫齊亮,為(wei) 了營救戰友們(men) 脫險,自己落入敵手,犧牲在渣滓洞監獄。幾十年後,有人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記敘了這件事。報社把這篇文章轉寄馬老,他寫(xie) 下八個(ge) 字,“人無信仰,生不如死”。這是革命者信仰的真實寫(xie) 照。與(yu) 馬老一起奮鬥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men) 為(wei) 了革命事業(ye) 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馬老的兩(liang) 任妻子,都是革命者,都是有堅定信仰的革命者。在散文《偉(wei) 大的革命戰士和母親(qin) 》中,他寫(xie) 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劉惠馨,被捕後堅決(jue) 不吐露實情,敵人用殺害孩子來威脅她,也不能使她屈服,最後被殺害。散文《刻骨銘心的往事》寫(xie) 的是第二任妻子王放。大學畢業(ye) 後她參加革命工作,在白色恐怖中,負責辦成都的《挺進報》,一個(ge) 人收聽廣播、刻蠟紙印刷、出去發行。她在馬老的直接領導下從(cong) 事革命活動,兩(liang) 人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經過組織批準結為(wei) 夫妻。馬老的妹妹馬秀英,也是為(wei) 了信仰,犧牲在渣滓洞監獄。馬老還寫(xie) 了掩護他從(cong) 事地下工作的朋友和群眾(zhong) ,為(wei) 他們(men) 立傳(chuan) 。他在書(shu) 中深有感觸地寫(xie) 道:麵對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有多如牛毛、無孔不入、凶殘至極的特務,我們(men) 依靠什麽(me) 來鬥爭(zheng) 並且取得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勝利呢?我們(men) 就是緊緊地依靠群眾(zhong) ,真正地和群眾(zhong) 打成一片,和他們(men) 同生共死,並且為(wei) 群眾(zhong) 的利益,身先群眾(zhong) ,犧牲在前,義(yi) 無反顧,群眾(zhong) 才能為(wei) 我們(men) 戰鬥,為(wei) 我們(men) 掩護,必要時為(wei) 我們(men) 犧牲,如果我們(men) 脫離群眾(zhong) ,那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這個(ge) 認知,到今天都沒有過時。
這本書(shu) 的文學性也是我激賞的。整部散文集講的都是真實的事、真實的人,但在語言運用、謀篇布局、敘述方式上都很講究。比如寫(xie) 聞一多,“他的手裏攥著一個(ge) 特大的藍布口袋,這個(ge) 口袋似乎和他在這個(ge) 世界上是同時存在的,那裏麵藏著他多年的心血和打開中國古代文化的鑰匙”。這樣的生動記述,充分彰顯出他對師長的敬仰之情。他還擅長細節的刻畫,比如寫(xie) 吳宓酷愛林黛玉,有學生辦茶館名曰“瀟湘館”,吳宓大為(wei) 光火,“不由分說用手棍乒乒乓乓地把玻璃門窗打得稀爛”。盡管學生解釋自己是湖南人,就用了“瀟湘館”這個(ge) 名字,吳宓依然不依不饒:“你知道瀟湘館是誰的地方?你們(men) 用這個(ge) 來開館子,侮辱了林黛玉!你們(men) 必須改,馬上改!”這樣的鮮活描述,讓人有身臨(lin) 其境之感。他的寫(xie) 作中還不時夾雜四川方言,很接地氣。全書(shu) 好讀耐讀,常讓人會(hui) 心一笑。
文如其人。通過閱讀這本書(shu) ,可以看出馬老是一個(ge) 很重情感的人。他對戰友們(men) 的懷念,對親(qin) 人們(men) 的思念,令我感動不已。對幫助過他的人,盡管是一些普通人,他都銘記在心,盡可能地用自己的筆把這些人和事記錄下來,表達內(nei) 心的感激和崇敬。讀這本書(shu) ,我又一次領略了他的多彩人生,受到多方麵的教育和啟迪。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5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