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碳納米管 手性和導電性調控新途徑
記者近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劉暢研究員等人與(yu) 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澳大利亞(ya) 昆士蘭(lan) 科技大學、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在碳納米管手性改造與(yu) 分子結晶體(ti) 管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為(wei) 碳納米管的手性及導電屬性調控提供了新途徑,顯示了碳納米管分子節晶體(ti) 管的優(you) 異性能。相關(guan) 結果在線發表於(yu) 《科學》上。
半導體(ti) 性碳納米管具有大長徑比、無懸鍵表麵、高載流子遷移率、室溫彈道輸運等獨特結構特征和優(you) 異電學性質,因而被認為(wei) 是10納米以下高性能、低功耗晶體(ti) 管溝道材料的有力候選。碳納米管的導電屬性取決(jue) 於(yu) 其螺旋(手性)結構,通常製備出的碳納米管為(wei) 金屬性和半導體(ti) 性碳納米管的混合物。雖然近年來碳納米管的結構控製生長與(yu) 手性分離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單根碳納米管的手性及導電屬性調控仍是本領域研究的關(guan) 鍵和難點。
研究人員利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對單根碳納米管進行原位加工、表征與(yu) 測量,通過精確控製透射電鏡樣品杆上的壓電納米探針對碳納米管加熱並施加拉伸應力,誘導其局部塑性變形與(yu) 手性演變。利用球差校正電鏡圖像和納米束電子衍射圖譜對變形前後碳納米管的手性進行分析,在近30次連續手性轉變過程中發現碳納米管的手性角具有向高角度轉變的明顯趨勢。對以碳納米管為(wei) 溝道的晶體(ti) 管的電學輸運特性進行原位測試,結果表明該方法可實現碳納米管金屬性向半導體(ti) 性的可控轉變。研究人員利用此方法製備出溝道長度僅(jin) 為(wei) 2.8納米的金屬—半導體(ti) —金屬構型碳納米管分子結晶體(ti) 管,並觀察到其室溫量子相幹輸運性質和法布裏—珀羅幹涉效應。
(記者郝曉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