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能躲過新冠檢測?沒那麽容易
近期在全球掀起“新冠風暴”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據傳(chuan) 有一種“隱形變體(ti) ”,能躲避新冠測試,感染的人檢測不出來。奧密克戎真有這麽(me) 狡猾嗎?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發布,將近期熱門的5個(ge) 健康偽(wei) 知識一網打盡。此外,蝦和水果同食會(hui) 產(chan) 生砒霜?核能供暖的熱水帶有輻射?近視眼老了不會(hui) 得老花眼?這些流言你中招兒(er) 了嗎?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hui) 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hui)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發布。
流言
口罩會(hui) 殘留致癌物
用前需要抖一抖
網絡流傳(chuan) 一種說法:口罩消毒殘留物“環氧乙烷”是一類致癌物質,打開包裝後要把口罩在空氣中甩一甩,讓環氧乙烷數值大幅下降,否則會(hui) 致癌。真的是這樣嗎?
真相:環氧乙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確實是一種有毒的致癌物,可以用來製作殺菌劑,被廣泛地應用於(yu) 洗滌、製藥、印染等行業(ye) 。市麵上能夠購買(mai) 到的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是通過環氧乙烷消毒蒸汽熏蒸消毒。
不過,口罩製作廠家會(hui) 在消毒過後,等環氧乙烷揮發過後,再進行包裝。此外,還會(hui) 對殘留的環氧乙烷進行檢測,口罩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也就是小於(yu) 10μg/g才能出廠。
一個(ge) 口罩,從(cong) 包裝好,到環氧乙烷殺菌,然後在廠裏經過解析時間,再出廠、倉(cang) 儲(chu) 、運輸、銷售,直到到消費者手裏,至少要經曆一個(ge) 月的時間,而環氧乙烷本身易揮發,出廠時已經符合國家標準了,再加上這麽(me) 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並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
隨機抽檢的口罩樣品,其環氧乙烷殘留量均低於(yu) 國家標準,這是不會(hui) 對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脅的。購買(mai) 口罩一定要選購正規企業(ye)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殘留符合國家標準,不會(hui) 對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脅。
流言
蝦和水果同食會(hui) 產(chan) 生砒霜
之所以會(hui) 冒出“蝦和水果同食會(hui) 產(chan) 生砒霜”的這個(ge) 說法,其主要觀點支撐是,蝦和水果同時吃下後,蝦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會(hui) 和很多水果中豐(feng) 富的維生素C在體(ti) 內(nei) 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毒性可能致命。
真相:同時吃下這兩(liang) 樣食物,真的能有這麽(me) 大的毒性嗎?其實,不會(hui) 。
科學家通過大量實驗發現,蝦蟹等海鮮中含有的砷並不多,每公斤蝦中含五氧化二砷的含量不超過0.5mg。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劑量是50mg。根據轉換係數計算,假如蝦中含有的砷達到最高限量0.5mg/kg,且有足夠的維生素C與(yu) 之反應,一個(ge) 人至少需要吃40千克的蝦,才能達到中毒劑量。
試想一下,一口氣吃下40公斤的蝦,再加上足夠的水果,一個(ge) 人的胃怎麽(me) 能夠盛得下?事實上,無論是中醫理論,還是現代醫學理論中都沒有“食物相克”這一說法。
流言
奧密克戎會(hui) “隱身” 得新冠查不出
真相: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經確認,確診新冠的金標準——PCR檢測能檢測出奧密克戎變異株。
PCR檢測一般是測新冠病毒的兩(liang) 段和三段基因序列,奧密克戎在S蛋白上的一個(ge) 突變——69-70號位氨基酸缺失,會(hui) 導致PCR檢測時S基因測不出來,但另外兩(liang) 段基因片段是陽性。那麽(me) 這個(ge) 結果還是陽性,感染奧密克戎的人還是可以被測出來的。不僅(jin) 如此,通過S基因缺失的特性,還可以快速檢測這些陽性病例有多少是奧密克戎變異株。
南非的奧密克戎病例主要也是通過S基因缺失來推斷的。
最近,英國的科學家又發現奧密克戎其實有兩(liang) 個(ge) 分支,一個(ge) 分支裏並沒有69-70號位氨基酸缺失,被戲稱為(wei) “隱形”奧密克戎。但無論是哪個(ge) 分支,都不會(hui) 逃避PCR檢測,隻是在能否通過PCR檢測確定病毒是不是奧密克戎這一點上有所區別。
流言
核能供暖的熱水帶有輻射
最近有傳(chuan) 言說,核能供暖的熱水都帶有輻射,如果暖氣管道發生泄漏,後果不堪設想。真的有這麽(me) 邪乎嗎?
真相:核反應產(chan) 生的熱量,首先經過層層介質轉換以後才進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氣管道中不會(hui) 帶有輻射。
像火電站一樣,核電站也可以做到“熱電聯產(chan) ”,即又發電,又供熱。核電站產(chan) 生的熱量,會(hui) 通過廠內(nei) 換熱站、廠外供熱企業(ye) 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最後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chuan) 遞至最終用戶。
整個(ge) 過程中,隻有“蒸汽加熱水”和“水加熱水”兩(liang) 種模式,核電站與(yu) 供暖用戶間有多道回路隔離,每個(ge) 回路間隻有熱量的傳(chuan) 遞。沒有水的交換,也就不會(hui) 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進入用戶暖氣管道。
流言
近視眼老了不會(hui) 得老花眼
近視眼是遠處看不清楚,老花眼是近處看不清楚,所以近視眼年老後不會(hui) 得老花眼。這個(ge) 邏輯真的成立嗎?
真相:近視眼大多是遺傳(chuan) 因素或長期不良用眼習(xi) 慣導致角膜和晶狀體(ti) 的屈光作用減弱,進而使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使人看遠處物體(ti) 看不清楚。
而老花眼則是由於(yu) 年齡增長,晶狀體(ti) 逐漸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的收縮功能降低,進而使視力調節功能受損,讓人在看近處物體(ti) 時看不清楚。
老花眼並不是疾病,而是人眼調節能力的自然下降,是一種正常的功能退化。老花眼通常是緩慢發生的,從(cong) 45歲左右開始,一般到65歲到70歲時度數穩定。這是身體(ti) 老化的一種情況,不可抗拒。
因此,近視眼與(yu) 老花眼從(cong) 病理上看是有本質區別的,近視眼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而老花眼則是由晶狀體(ti) 退化而失去彈性引起的。原本有近視的人,年老後又出現老花,會(hui) 麵臨(lin) “看遠看近都不清楚”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準備兩(liang) 副度數不同的眼鏡或者選擇佩戴漸進多焦點眼鏡。(記者 李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