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致廣大而盡精微

發布時間:2022-01-07 16:11:00來源: 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王海英(北京體(ti) 育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習(xi) 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強調:“我們(men) 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致廣大而盡精微”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君子恭奉德性、學思致知,於(yu) 廣大處和精微處體(ti) 會(hui) 道之顯現,以中庸的方式表達道之高明。“致廣大而盡精微”體(ti) 現了儒家既尊奉道體(ti) 之大,又窮盡道體(ti) 之細,既從(cong) 廣大處著眼,又從(cong) 精微處入手,從(cong) 而於(yu) 平實中達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朱熹把《中庸》看作孔門的傳(chuan) 授心法,稱其“始言一理,中散為(wei) 萬(wan) 事,末複合為(wei) 一理”。此散為(wei) 萬(wan) 事又複合為(wei) 一的“理”便是“中庸”。“中”有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庸”兼有“常”和“用”之意。中庸是以中道為(wei) 常道的立場和方法。朱熹言中庸之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yu) 密”,中庸可充塞於(yu) 宇宙,又可顯現於(yu) 隱微,實具“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質。但中庸之理極難把握,孔子曾感慨“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難,在於(yu) 它要求把握事物恰當合宜的真實狀態,還要求按此真實原則恰如其分地應事接物。

  把握世間的中道之理,最為(wei) 宏觀的是理解宇宙萬(wan) 物和人自身的真實狀態。《周易·係辭上》有言:“生生之謂易。”包括人在內(nei) 的萬(wan) 事萬(wan) 物都處於(yu) 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中,這是宇宙間最基本的事實。萬(wan) 物化生蘊含特定規律,人也秉承這一規律,所以《詩經·烝民》講“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進一步探究,“生生之易”不僅(jin) 是事物的真實狀態,它還指向價(jia) 值判斷。《周易·係辭下》言:“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個(ge) 表述把事實與(yu) 價(jia) 值統一起來,符合事物本性的實然也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應然。人作為(wei) 萬(wan) 物之一,既是天地大德的結果,又在體(ti) 驗和體(ti) 現天地之德。這就是《中庸》講的君子以真誠之心體(ti) 會(hui) 自身本性,進而將本性之真推擴開來,遵循規律助推他人和萬(wan) 物各成其所是。君子因此參讚萬(wan) 物化育,與(yu) 天地鼎足。

  秉承天地德性並要證成天地德性,這要求人不斷自我提升,涵養(yang) 道德人格。中華文化主流強調道德內(nei) 在於(yu) 人,有著鮮明的“尊德性”的傳(chuan) 統。這一傳(chuan) 統極其高明,高明不僅(jin) 表現在真理與(yu) 價(jia) 值相統一而具有理論的徹底性,更表現在對人的肯定和提升,表現在對社會(hui) 發展的合理引領和為(wei) 人類未來提供的堅定信心。《中庸》把人提升至可與(yu) 天地並列的地位,這是對人最大的肯定。而且相比物質積累、科技進步,人的自我提升對於(yu) 人類未來發展更為(wei) 關(guan) 鍵。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指出,當今人類科技飛速發展,但倫(lun) 理水平卻毫無提升,二者之間的鴻溝“不僅(jin) 是可恥的,甚至也是致命的”。其可恥和致命的地方在於(yu) ,人類文明的成果變成人的異己力量,使人深處資本邏輯和工具理性的統治下,使人類處於(yu) 貧富分化、能源危機、恐怖主義(yi) 的威脅中。這說明缺乏合理價(jia) 值引導的社會(hui) 沒有未來可言。與(yu) 此不同,道德教化則可使民眾(zhong) 保有對天地蒼生的仁愛,對宇宙萬(wan) 物的責任。隻有在“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的價(jia) 值立場中,人類才不會(hui) 自戕。探究中華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根由,“尊德性”乃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因素,這也是我們(men) 可以走向未來的合理價(jia) 值取向。對宇宙萬(wan) 物中道合宜的把握,正是我們(men) 可以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理想信念的根基所在。

  從(cong) 較為(wei) 中觀的社會(hui) 發展的視角來看,今日社會(hui) 的“恰當合宜”可有多層次體(ti) 現:全體(ti) 人民自強不息創造美好生活,共產(chan) 黨(dang) 人帶領中華兒(er) 女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華民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等。這些都是以民族或人類整體(ti) 利益為(wei) 著眼點,不僅(jin) 是“國之大者”,而且也是“德之大者”。《道德經·六十三章》言:“天下難事,必作於(yu) 易,天下大事,必作於(yu) 細。”高遠的立意需要輔之以切實的方法,應事接物既需要從(cong) 廣大處著眼,更要求從(cong) 精微處入手。“致廣大”必要有“盡精微”協同,方能彰顯中庸的高明之處。

  中庸作為(wei) 在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上,恰如其分地應對事物的方法,內(nei) 含“分寸”和“尺度”之義(yi) ,要求因時因地隨機應物,這就是“時中”。把握事物本質需要明察秋毫地分析研判,根據本質和原則確定合理的應對之策更需要精微得當的辯證權衡。尺度的精當衡量、分寸的細微把握,非盡精微不可得。中庸的“時中”內(nei) 涵要求無論處理大事小情,都必須把原則性與(yu) 靈活性結合起來,既要有對原則的堅定執守,還要根據不同情況創新應變。在此過程中,要避免固守形式的教條主義(yi) ,避免主觀任意的經驗主義(yi) ,唯此才能通權達變,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

  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質提示我們(men) ,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上,要小大兼顧、統籌安排。必須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記“國之大者”,保持戰略定力。同時,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局勢變化靈活應物,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增強研判預判能力,謹慎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論語》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men) 的事業(ye) 關(guan) 乎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甚至關(guan) 乎整個(ge) 人類的共同命運,必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曆史擔當,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揚釘釘子精神,不懈奮鬥,一起創造美好未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