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農民畫牽引年輕人回鄉

發布時間:2022-01-10 14: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農(nong) 民畫的特點就是形象質樸、色澤明快、構圖飽滿、造型誇張,把我們(men) 的地域文化、百姓的真實故事,還有時代發展的印記都畫出來。”薑海傑說。

  薑海傑是吉林省遼源市東(dong) 豐(feng) 縣的一名青年農(nong) 民畫家,從(cong) 2004年開始學習(xi) 農(nong) 民畫,至今已畫了200餘(yu) 幅作品。其中,最讓他引以為(wei) 傲的是《喜氣洋洋》,這幅作品曾於(yu) 2014年在聯合國總部展出。

  《喜氣洋洋》以黃色和紅色為(wei) 主色調,畫了5隻喜鵲9隻羊。薑海傑解釋,羊寓意吉祥,喜鵲寓意喜慶,寓意著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了。“農(nong) 民畫是‘畫天、畫地、畫自己,畫山、畫水、畫鄉(xiang) 情’,我想把我看到的農(nong) 村的變化,用吉祥的動物進行詮釋,表達我內(nei) 心的喜悅。”薑海傑說。

  濃墨重彩的誇張造型源於(yu) 對生活的細致觀察

  東(dong) 豐(feng) 農(nong) 民畫是關(guan) 東(dong) 大地上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從(cong) 萌芽到成熟,曆經百年。20世紀70年代,東(dong) 豐(feng) 縣的李俊敏、李俊傑、張玉豔、姚鳳林等十幾個(ge) 農(nong) 民自發組織了繪畫小組,用筆描繪家鄉(xiang) 的日常生活,開啟了東(dong) 豐(feng) 農(nong) 民畫的新時代。

  作為(wei) 中青報“溫暖一平方”夥(huo) 伴之一,東(dong) 豐(feng) 縣中國農(nong) 民畫館裏,百餘(yu) 幅栩栩如生的農(nong) 民畫作品,無聲地講述著這片黑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在畫館一層的序廳,有一幅長16米、高3米的大型農(nong) 民畫作品《關(guan) 東(dong) 美》,分為(wei) 美麗(li) 富饒的家鄉(xiang) 、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勤勞勇敢的人們(men) 等6個(ge) 部分,由李俊敏、李俊傑及其他20多位農(nong) 民畫家曆時一年創作完成。

  薑海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東(dong) 豐(feng) 農(nong) 民畫與(yu) 滿族枕頭刺繡、剪紙、彩棚畫等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彩棚畫,很有東(dong) 北地域文化特色。過去,農(nong) 民住的房子大多是用黃泥砌成的,年頭一久,或者冬天特別寒冷,牆就會(hui) 裂縫,為(wei) 了美觀和裝飾,許多民間的能工巧匠就在牆上或棚頂畫畫,畫完糊在牆上,美觀又防寒。《關(guan) 東(dong) 美》就把這些豐(feng) 富的民俗文化畫了進去。”

  中青報“溫暖一平方”入駐東(dong) 豐(feng) 縣中國農(nong) 民畫館

  濃墨重彩的誇張造型下是廣大農(nong) 民畫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到畫館工作前,呂延春當過兵。接觸農(nong) 民畫後,呂延春將漫畫與(yu) 其有機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農(nong) 民畫風格。

  “過去不敢想了,小康聽人講了,如今農(nong) 家富了,非常感謝黨(dang) 了。”呂延春用作品《家鄉(xiang) 新貌》配上幾句順口溜來描繪近些年農(nong) 村的新變化。畫中農(nong) 民搞養(yang) 殖,承包到戶,走上了致富道路:“承包到各戶了,家家閑不住了,從(cong) 早忙到晚了,奔向富裕路了”;農(nong) 民的衣食住行也有很大改善:“點燈不用油了,種地不用牛了,住上小二樓了,鄉(xiang) 路鋪上油了”;土特產(chan) 通過網絡被售賣到城裏的餐桌:“村村都進廠了,產(chan) 品還上網了,銷路已打開了,國際有影響了”;科技改變了農(nong) 民的生活:“學校蓋新房了,收視信號強了,通信電話講了,生意更繁忙了”;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農(nong) 民開始關(guan) 注精神文明建設:“業(ye) 餘(yu) 生活好了,練健美和舞蹈了,剪紙農(nong) 民畫了,獲獎可不少了”……《家鄉(xiang) 新貌》的最後,呂延春不忘邀請大家到東(dong) 豐(feng) 觀光。

  農(nong) 忙時揮鋤種地,農(nong) 閑時拿筆寫(xie) 意

  談及自己的學畫經曆,最讓薑海傑難忘的是與(yu) 恩師李俊敏的點點滴滴。有一次,李俊敏帶著薑海傑給幾個(ge) 農(nong) 民畫作者輔導。當天下著大雨,回來的時候,河水已經淹過橋麵,兩(liang) 人挽起褲腿蹚著水過河,鞋都被水衝(chong) 走了。“那個(ge) 時候跟老師學習(xi) ,有苦有甜,感覺很有樂(le) 趣。”

  2007年,薑海傑的父親(qin) 得了胃癌。手術後不能幹體(ti) 力活兒(er) ,父親(qin) 就跟著他一起畫畫。創作中,父子倆(lia) 成了畫友,會(hui) 直言不諱地相互批評、激勵。“農(nong) 民畫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父親(qin) 也因為(wei) 畫畫,心態積極樂(le) 觀,現在身體(ti) 依然非常健康,我感覺很幸福。”

  2017年6月,薑海傑到東(dong) 豐(feng) 縣今勝村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同時把農(nong) 民畫和這份幸福感帶到了那裏。他帶領村民畫了188幅文化牆,總麵積達1000多平方米。“有一些村民,對農(nong) 村生活場景有很好的把控,但缺少繪畫的技術,我就幫他們(men) 把短板補齊。同時,農(nong) 民在牆上作畫也發揮了農(nong) 民畫的社會(hui) 宣傳(chuan) 效應。”

  農(nong) 忙時揮鋤種地,農(nong) 閑時拿筆寫(xie) 意。一些美術愛好者加入了今勝村的創作隊伍。“畫農(nong) 民畫也提升了大家的審美和對生活場景、細節的發現與(yu) 探索的能力。”薑海傑說。

  得益於(yu) 團縣委積極幫助申報,他獲得了吉林省青年工匠的榮譽稱號。近年來,東(dong) 豐(feng) 農(nong) 民畫從(cong) 農(nong) 民的自娛自樂(le) 逐步變成當地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團東(dong) 豐(feng) 縣委書(shu) 記許冰冰介紹,團縣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nong) 民畫體(ti) 驗推廣活動,提供比賽平台,讓青少年更好地參與(yu) 到農(nong) 民畫傳(chuan) 承中。“陽光助殘”愛心活動讓聾啞孩子有機會(hui) 接觸農(nong) 民畫,通過作品表達心聲;農(nong) 民畫館、創業(ye) 園等地都設立了農(nong) 民畫創作室……農(nong) 民畫正在東(dong) 豐(feng) 蓬勃發展。

  “東(dong) 豐(feng) 的文創企業(ye) 非常活躍,有很多返鄉(xiang) 青年從(cong) 事文創產(chan) 業(ye) ,這也是我們(men) 未來服務青年工作的方向。我們(men) 歡迎更多青年返回家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創業(ye) 園每年吸納不少返鄉(xiang) 大學生,我們(men) 為(wei) 他們(men) 爭(zheng) 取了就業(ye) 方麵的政策。未來,我們(men) 想開發一款農(nong) 民畫青少年體(ti) 驗盒,通過產(chan) 業(ye) 化服務和商業(ye) 化服務開拓農(nong) 民畫市場,更好地推動農(nong) 民畫進入更大的平台。”許冰冰說,希望通過中國青年報社發起的“溫暖一平方”這個(ge) 平台,把東(dong) 豐(feng) 的文創產(chan) 品和文創實踐推向全國,與(yu) 大家交流,找到誌同道合的小夥(huo) 伴,來一個(ge) “溫暖的BaoBao”。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