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文化產品”“文化精品”“文化經典”
作者:舒小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受到高度重視,“文化精品”和“精品力作”成為(wei) 熱詞。但是,“文化精品”沒有一個(ge) 明確定義(yi) ,人們(men) 對它的理解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認識,在推動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偏差。
存在將文化精品“庸俗化”“絕對化”這兩(liang) 種片麵看法
關(guan) 於(yu) “文化產(chan) 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這三個(ge) 概念,至今尚無權威定義(yi) ,為(wei) 便於(yu) 探討問題,試做一定義(yi) :“文化產(chan) 品”是指曆史上各個(ge) 時期由人類創作的、以精神消費為(wei) 主要價(jia) 值取向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產(chan) 品。“文化精品”是經過精心創作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的文化產(chan) 品。“精品力作”“優(you) 秀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精品”。“文化經典”是世代相傳(chuan) ,受到廣泛社會(hui) 認同的,具有曆史、藝術和科學價(jia) 值的,可以作為(wei) 學習(xi) 、仿效標準的文化精品。“不朽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經典”。
從(cong) 邏輯關(guan) 係上看,“文化產(chan) 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三者應當是線性遞進的關(guan) 係,即:文化產(chan) 品——文化精品——文化經典。並非所有的文化產(chan) 品都是文化精品,但文化精品必然是文化產(chan) 品;並非所有的文化精品都是文化經典,但文化經典必然是文化精品。
從(cong) 數量關(guan) 係上看,“文化產(chan) 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三者呈現出金字塔的形式。“文化產(chan) 品”是基礎,數量最多,“文化經典”位於(yu) 塔尖,數量最少。沒有眾(zhong) 多的“文化產(chan) 品”,就不可能產(chan) 生“文化精品”,沒有一定數量的“文化精品”,就不可能出現“文化經典”。
現在,存在將文化精品“庸俗化”“絕對化”這兩(liang) 種片麵看法。將文化精品“庸俗化”的看法,其實是把“文化產(chan) 品”和“文化精品”混為(wei) 一談,把絕大多數“文化產(chan) 品”都看作是“文化精品”,將文化精品“泛化”和“庸俗化”了。文化精品“絕對化”看法則認為(wei) ,現在文學作品多得看不過來,可有哪一部能和《離騷》《紅樓夢》相比?這種看法在坊間廣泛存在、廣為(wei) 流傳(chuan) 。這種觀點有其針對性和合理性,卻有失偏頗,把“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混為(wei) 一談。
文化經典具有四個(ge) 特性
文化經典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從(cong) 形式上看,文化產(chan) 品都受當時社會(hui) 發展階段、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技術條件的限製。社會(hui) 存在決(jue) 定社會(hui) 意識,也決(jue) 定文化產(chan) 品的創作和生產(chan) 。而技術的進步,則直接導致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工具的變革和進步,甚至導致新的文化門類的出現。從(cong) 內(nei) 容上看,文化產(chan) 品都反映出當時社會(hui) 主要矛盾或受到當時當地社會(hui) 主流意識形態、審美傾(qing) 向和哲學觀念的影響,從(cong) 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很多文學經典都深刻地反映和揭露出當時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緊貼社會(hui) 現實。
文化經典都具有創新的特性。文化產(chan) 品的生命力在於(yu) 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產(chan) 品不可能成為(wei) 文化精品,更不會(hui) 成為(wei) 文化經典。文化產(chan) 品的內(nei) 容必須創新。文化產(chan) 品的創作生產(chan) 是一種智力活動,因此,所有文化經典作品從(cong) 內(nei) 容看都具有獨特的原創性。文學作品自不必言,即使是工藝美術品,也沒有兩(liang) 件是完全一樣的。對文物進行複仿製,其技術再高,價(jia) 值也無法與(yu) 文物相比。“山寨”作品永遠不能成為(wei) 精品,更不會(hui) 成為(wei) 經典。
文化經典都具有精心創作生產(chan) 的特性。在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眾(zhong) 多文化經典當中,有很多是經過作者長時間創作才最終完成的,很多“驚世之作”曆經了“十年磨一劍”的艱辛。也有一些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雖然看似短暫、隨意,但也總有著“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秘辛。即使是曾經創作出經典名作的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其作品也並非件件經典。曆史上大量的應酬之作、應景之作甚至是遊戲之作,也都不是經典之作。沒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深入的生活體(ti) 驗和精心的創作,隻是閉門造車,粗製濫造出來的文化產(chan) 品,是不可能成為(wei) 文化精品,更不可能成為(wei) 文化經典的。
文化經典都具有必須經過時間檢驗的特性。現代科學常識告訴我們(men) :當我們(men) 仰望星空的時候,那明星的光芒是早在幾光年前甚至更長時間發出來的,而不是當下。文化經典也是如此。隻有經過歲月的淘洗,經過若幹代人的評判和選擇,才能讓後人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名作的魅力。而一些曾經流行一時的文化作品,卻在時間的長河中煙消雲(yun) 散。一些流傳(chuan) 至今的文化經典在其誕生之初的命運也並非一致。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文化經典就無從(cong) 談起。時間越長,我們(men) 對文化經典的判斷就越準確。
關(guan) 於(yu) 文化精品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文化經典產(chan) 生於(yu) 文化精品,按照“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的思路,把握曆史上文化經典的特征及要素,或許有助於(yu) 衡量和把握今天文化精品、優(you) 秀作品創作生產(chan) 的標準。
當今文化產(chan) 品創作生產(chan) 的趨向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人類社會(hui) 的文化產(chan) 品的品種越來越豐(feng) 富,數量越來越多,傳(chuan) 播速度越來越快,文化產(chan) 品的創作和生產(chan) 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向。
商品化趨向。文化產(chan) 品的商品化本無可厚非。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化產(chan) 品既然能夠成為(wei) 商品,一些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自然也就能夠成為(wei) 文化品牌,給創作生產(chan) 者和投資者帶來豐(feng) 厚的經濟回報。而且,商品化有利於(yu) 文化產(chan) 品的傳(chuan) 播,使一些從(cong) 前“小眾(zhong) 化”的文化產(chan) 品能夠被更多的人接觸和欣賞,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絕不能認為(wei) 文化產(chan) 品隻有通過市場才能衡量其價(jia) 值。商品經濟和市場並不一定能夠造就文化經典。創作生產(chan) 文化精品力作,文化市場隻是“可能”,絕不是“萬(wan) 能”的。
大眾(zhong) 化趨向。曆史上,掌握文化的往往是少數“文化人”,創作文化產(chan) 品的是文化人,能夠欣賞文化作品的往往也是文化人。雖然也有白居易創作出的能讓老嫗聽懂的詩歌,但絕大部分文化作品還都是“陽春白雪”。文化作品的創作生產(chan) 和消費都局限在一個(ge) 很小的範圍內(nei) ,是少數人的特權。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文化的普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產(chan) 品要商品化,必然要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審美需求和水平,因而必然走上大眾(zhong) 化的道路。在這種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文化產(chan) 品能夠為(wei) 公眾(zhong) 所接受,越來越多大眾(zhong) 化的文化產(chan) 品成為(wei) 精品。麵向大眾(zhong) 的作品有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成為(wei) 經典,但絕不能反過來說:所有受大眾(zhong) 歡迎的文化產(chan) 品就一定是文化精品,更不一定是經典。極而言之,比如“三俗”文化產(chan) 品就不可能稱為(wei) 精品,更不可能成為(wei) 經典。
流行性趨向。今天流行的文化產(chan) 品是各領風騷數十年,甚至是數年。文化產(chan) 品的商品化趨向、大眾(zhong) 化趨向,現代社會(hui) 生活節奏的加速,使很多文化產(chan) 品如同過眼雲(yun) 煙,呈現流行性、短命化趨向。這一方麵與(yu) 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的浮躁有關(guan) ,另一方麵也和文化產(chan) 品消費者的浮躁有關(guan) 。
技術依賴趨向。當今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創作,大量地依賴科技手段,在生產(chan) 過程中依賴科技手段,再現這些文化產(chan) 品也更多地依賴科技手段,如電影。這是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古以來,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創作都與(yu) 當時的科技進步密不可分。但是,過分依賴科技手段,往往就會(hui) 忽略:科技隻是一種手段。文化產(chan) 品本身必須是人的思想的結晶,是由人來創作生產(chan) 的,必須直指人性、直指人心。再先進的科技手段,如果不與(yu) 深刻的內(nei) 容相適應,隻能給人造成感官的刺激,而不能打動人心。
(作者單位: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ti) 委員會(hu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