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天津發現大規模唐代遺存

發布時間:2022-01-11 17: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訊(記者劉茜、陳建強)渤海之濱、退海之地的天津,為(wei) 製鹽業(ye) 的發展提供天時地利。公元925年,後唐幽州節度使趙德鈞為(wei) 解軍(jun) 費困竭之難,在這片蘆葦茂盛之地鹵地設場,場名從(cong) 地名,史稱“蘆台場”。近日公布的天津市軍(jun) 糧城遺址的挖掘成果,證明了天津製鹽的曆史要更早於(yu) 此。

  記者日前從(cong) 天津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獲悉,從(cong) 2021年4月開始,該中心考古工作人員對天津市東(dong) 麗(li) 區軍(jun) 糧城示範鎮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完成發掘麵積8000平方米,發現一處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製鹽作坊區,清理出灰坑、灰溝、灶、井、窯、車轍等200餘(yu) 處遺跡,出土了一大批時代特征明顯的唐代器物標本,此外還出土少量銅錢(開元通寶為(wei) 主)、銅甲片、動物骨骼等標本。發現元明清時期灰坑、灰溝、灶、房基址20餘(yu) 處,出土大量陶罐、青花瓷碗、青釉碗、白釉碗、陶燈等生活用品和磚、瓦等建築構件。

  該項目負責人甘才超介紹,在軍(jun) 糧城遺址第三發掘區內(nei) 集中發現了鹵水井、灰坑、鹽灶、灘場、灰溝等遺跡,應與(yu) 取鹵、製鹵、煎鹵和晾曬等製鹽工序直接有關(guan) ,同時還有其他相關(guan) 遺跡數十處,上述遺跡共同構成了一個(ge) 相對完整的唐代製鹽作坊區。這是天津第一次考古發現古代製鹽遺存,填補了天津鹽業(ye) 考古空白。

  據介紹,本次發掘是天津地區近70年來首次發現麵積如此之大、主體(ti) 堆積為(wei) 唐代的遺址。在第四發掘區6萬(wan) 平方米範圍內(nei) 和第三發掘區0.9萬(wan) 平方米範圍內(nei) 的所有探溝裏均發現了高約1米的夯土台基遺跡,夯層夯麵均較為(wei) 平整清晰,兩(liang) 處台基東(dong) 西向相鄰分布,相距約450米。其中第四發掘區的夯土台地約呈方形,現殘存長度南北約255米、東(dong) 西約240米,東(dong) 南部現狀地表有部分保留,夯土台地疊壓在明清、元、唐地層堆積之下,其他區域地表均已遭晚期活動破壞,僅(jin) 殘留部分夯土台。明清地層堆積厚約1.5米,發現遺跡遺物較為(wei) 豐(feng) 富;元代地層堆積厚約0.3米,未發現遺跡現象,出土遺物也較少;唐代地層堆積厚約0.3~0.5米,發現灰坑、灰溝及水井等遺跡近10處,出土有白釉瓷碗、小方磚、溝紋磚、蓮花紋瓦當等典型唐代遺物。結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80年代天津考古在軍(jun) 糧城區域內(nei) 陸續發現的白沙嶺、劉台北、西南堼唐代遺址和塘窪、劉台中學、外貿倉(cang) 庫唐代墓葬來看,這些遺址、墓葬都以本次考古發現的大型夯土台基為(wei) 中心,在其周圍分布,共同構成天津南部地區唐代等級較高的大型聚落體(ti) 係。

  這一發現為(wei) 探討天津地區唐代海口提供了可能。軍(jun) 糧城大型唐代夯土台基規劃選址的中心地位和建築體(ti) 量,充分體(ti) 現出是在唐代極強的政治(或軍(jun) 事)組織管理下,因特殊需求所進行的一次係統、超大規模的人工營建活動。根據考古發現,軍(jun) 糧城遺址所在區域是目前探討文獻記載的唐代“三會(hui) 海口”的最佳選項,對天津古代港口變遷以及天津古代人地關(guan) 係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1日 09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