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感受人與城牆的連接

發布時間:2022-01-11 17:34:00來源: 光明網

  走進南京城牆博物館

  感受人與(yu) 城牆的連接

  記者 尹曉宇

  “到南京城牆博物館看什麽(me) ?”江蘇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馬麟2016年籌劃建館時就麵臨(lin) 這樣的提問。因為(wei) 如果光是看城牆、看城磚,還不如在城牆上走一走,觀眾(zhong) 沒有必要來博物館。

  日前,南京城牆博物館試開放運營。這座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城牆專(zhuan) 題博物館,總建築麵積約1.3萬(wan) 平方米,基本陳列圍繞“曠世城垣”主題,從(cong) 設計思想、築城技術、皇都威儀(yi) 、軍(jun) 事防禦、遺產(chan) 傳(chuan) 承5個(ge) 方麵,展示各類文物2000多件(套),並通過場景複原、數字沙盤、多媒體(ti) 展示等方式,讓觀眾(zhong) 深入感受南京城牆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體(ti) 會(hui) 人與(yu) 城牆的連接。

  城磚燒造大有講究

  公元1366年,明朝建立前2年,朱元璋下達“築城令”。曆經28年,耗費城磚上億(yi) 塊,最終築成包括皇城、宮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南京明城牆。現存25公裏的京城城牆“高堅甲於(yu) 海內(nei) ”,時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城牆博物館內(nei) 有一座從(cong) 江西黎川易地保護搬遷而來的饅頭窯,直徑超3米,高度超2米,窯門在明代開窯時被打破,後上方還有3支短煙囪。窯內(nei) 出土的磚坯印有“建昌府”“新城縣”字樣,與(yu) 南京城牆上印有“建昌府”的城磚相吻合,證實了此窯即為(wei) 明代燒造南京城牆磚的遺址之一。

  明城牆磚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燒造上大有講究。泥料要選擇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堆放後經日曬雨淋使其中的顆粒分解,再過篩使之更加細膩,然後用經過曝曬的水,浸泡去除酸、堿成分,再經人或牛的反複踩踏去除氣泡,最後將磚泥填入城磚模具中製坯,在磚坯上模壓或刻劃出磚文。

  入窯燒製是製磚最關(guan) 鍵的環節。待磚坯火候燒足後,窯工堵住煙道,在缺氧環境下,磚坯中的紅色高價(jia) 鐵被還原成淡綠色低價(jia) 鐵,再加上柴薪的黑炭粒子滲入,磚就變成青灰色,硬度比紅磚更高。這時還有重要一步叫做“窨水”——在窯頂大量澆水,水滲入窯內(nei) 既可以降溫又可以隔絕空氣,避免磚氧化變紅,使其一直保持青灰色。

  馬麟介紹,從(cong) 史料和考古發掘來看,明代參與(yu) 南京城牆磚燒造的地區多達37府、近160多個(ge) 縣,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5省。廣大勞動人民用匠心和汗水製造出高質量的城磚,砌築起屹立數百載的南京城牆。

  銘文蘊藏豐(feng) 富信息

  從(cong) 明城牆建造之日起,城牆就成為(wei) 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住在城牆附近的市民,多年來的生活已與(yu) 城牆融為(wei) 一體(ti) ;每逢重陽佳節,登城牆成為(wei) 南京人登高習(xi) 俗的一種表達;在城牆磚上,老南京可能會(hui) 發現自己祖上親(qin) 人的名字……

  在南京城牆博物館,一個(ge) 由700多塊城磚組成的展廳帶給觀眾(zhong) 極大的視覺震撼。一塊塊磚列陣排布於(yu) 展牆上,銘文麵朝外,磚上銘文傳(chuan) 遞著豐(feng) 富的信息。

  印有“南京工部關(guan) 防”銘文的城牆磚,表明除沿江地區外,中央政府的工部也直接參與(yu) 製磚;印有“水軍(jun) 右衛中所”“廣洋右所”銘文的磚表示軍(jun) 隊也參與(yu) 燒磚;而銘文中出現“天界寺”“報恩寺”“龍吟觀”等名稱,表明寺觀也要承擔燒磚任務。

  磚上銘文內(nei) 容是逐漸豐(feng) 富的,早期銘文一般隻見“某某府”字樣,後期的銘文中則可見某府某縣,並有多層級人名,這是城牆磚生產(chan) 責任製不斷完善的體(ti) 現。展廳裏有一塊標識了九級責任製的磚,銘文涉及提調官、通判、司吏、主簿、總甲、甲首、小甲、窯匠、造磚人夫。磚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可據此追究責任。據統計,明城牆磚上的責任層級一般有九級,最多的達十一級。

  馬麟告訴記者,自2018年以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實施“南京城牆本體(ti) 磚文信息采集”項目,借助GPS定位係統、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儀(yi) 等技術手段,完成了現存25公裏南京城牆本體(ti) 磚文信息采集,獲取了17萬(wan) 餘(yu) 塊清晰銘文城磚照片與(yu) 坐標定位,實現了對南京城牆磚文信息的搶救性保護和永久性保存,並建立了可供查詢利用的城磚銘文電子資料庫。

  南京城牆博物館內(nei) 有城磚銘文查詢設備,觀眾(zhong) 可根據姓氏、地點等進行查詢,找到與(yu) 自己“沾親(qin) 帶故”的城磚。展廳外還有“我們(men) 的城牆”多媒體(ti) 播放屏,100多位講述者敘說自己與(yu) 城牆的故事,以個(ge) 人記憶為(wei) 切入點,反映半個(ge) 多世紀來南京城牆的變遷。

  文物見證曆史硝煙

  馬麟介紹,軍(jun) 事防禦板塊是南京城牆博物館展陳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ge) 板塊,南京城牆作為(wei) 軍(jun) 事防禦工事所見證的曆史和發揮的作用,是南京城牆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城牆的夾層沒有夯土,而是由一塊塊磚砌成的,這與(yu) 元末出現的火器作戰有關(guan) 。

  展品中有一件明萬(wan) 曆六年(1578年)製造的銅質佛朗機,長約1.5米,可架在城牆垛口調整射擊角度。其後部有一個(ge) 長方形凹槽,用來裝填子銃和彈藥,發射後即可更換。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jun) 在珠江口擊敗葡萄牙艦船,繳獲20多門佛朗機炮。這種先進火炮的威力讓明軍(jun) 印象深刻,朝廷當即下令工部在南京兵仗局進行仿製,首批試製成功的26門佛朗機成為(wei) 守衛南京城牆的利器。

  南京城牆還見證了抗日激戰。博物館內(nei) 展出了一批抗戰文物:“中華東(dong) 門”“中華西門”匾額上,彈孔痕跡清晰可見;武定門機槍暗堡內(nei) 發現的水煙壺、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彈等,正是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時,武定門守軍(jun) 反抗侵華日軍(jun) 的見證。

  走出展廳,沿著仿照中華門甕城馬道設計的坡道上行,來到博物館的屋頂,這是一個(ge) 寬闊的觀景平台,目之所及是綿延的中華門段城牆。“博物館和周邊風貌融為(wei) 一體(ti) ,既尊重了城牆、尊重了曆史,又讓百姓感受到城市發展和美好生活。”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副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參觀南京城牆博物館後評價(jia) 道。

  “南京城牆博物館規劃、設計、建設的各個(ge) 環節,處處體(ti) 現了對文物的尊重,妥善處理了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之間的關(guan) 係。”馬麟介紹,目前,南京、西安、興(xing) 城、荊州、襄陽、臨(lin) 海、壽縣、鳳陽等14座城市的明清城牆聯合申遺,涵蓋了“都城—府城—縣城—衛所城”的完整體(ti) 係,而南京城牆博物館是中國明清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最大展示地。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