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戴修義:“刀”耕不輟 “守”藝30年
安徽省郎溪縣梅渚鎮的城邊,一處並不起眼的簡易瓦房裏,掛著一排麵具,68歲的戴修義(yi) 仔細端詳片刻後,若有所思地回到工作台前,左手執刀,右手握錘,對一副即將完成的麵具進行最後的打磨。
這樣的場景,對於(yu) 癡迷儺(nuo) 麵具的戴修義(yi) 來說,早已習(xi) 以為(wei) 常,他雖記不清耗費了多少圖紙和木頭,但截至目前,出自他手的600多張儺(nuo) 麵具,印刻的是一份執著,更是一份熱愛。
戴修義(yi) ,儺(nuo) 麵具製作技藝的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30多年來,他刀不離手,堅守儺(nuo) 麵具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用一把雕刀守護著儺(nuo) 麵具雕刻這門手藝。
戴修義(yi) 學徒並不算早,38歲的時候,才師從(cong) 老丈人,至今算下來,他已經是儺(nuo) 麵具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
在此之前,他其實是一名語文老師,因為(wei) 老丈人是該門技藝的傳(chuan) 承人,得空的時候,他就幫忙打打下手。有寫(xie) 字畫畫的基礎,加上悟性頗高,戴修義(yi) 很快就得到了老丈人的賞識,原本“傳(chuan) 男不傳(chuan) 女,傳(chuan) 內(nei) 不傳(chuan) 外”的慣例,到他這裏,打開了“缺口”。
鑼鼓一響,儺(nuo) 舞開場。
當看著同齡人戴著神秘的古儺(nuo) 麵,隨著咚咚鏘聲揮舞著手中的道具忘情地跳來跳去,一顆對儺(nuo) 文化好奇的種子在戴修義(yi) 心中埋下。從(cong) 此,他與(yu) 儺(nuo) 麵具文化保護結下了不解情緣。
1988年,戴修義(yi) 正式拜於(yu) 老丈人門下,開始學習(xi) 儺(nuo) 麵具的雕刻技藝。從(cong) 起初的門外漢,到今天的傳(chuan) 承人,30多年的光景,戴修義(yi) “刀耕不輟”,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儺(nuo) 麵具這個(ge) 冷門的手藝。
儺(nuo) 麵具,素以“千神千麵”著稱,單從(cong) 形象上來看,有的森嚴(yan) 淩厲、有的眉粗眼大、有的齜牙咧齒、有的溫文爾雅……雖然各有各的不同,但在戴修義(yi) 眼裏,隻要掌握好要點,潛心研究,就能在傳(chuan) 承的基礎上雕出好的作品。
梅渚鎮的儺(nuo) 麵製作技藝重在刀工,一張麵具從(cong) 選料、製坯到加工、精雕,再到打磨、上彩,往往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有時候一副作品完成下來,需要耗費少則一周,多則一月的功夫。
“要想成為(wei) 一名好的儺(nuo) 雕匠人,除了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還要敢於(yu) 創新。”戴修義(yi) 深有感觸,如今,儺(nuo) 麵具的雕刻藝術早已超越了過去祭祀的意義(yi) ,已經成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因學藝時間長、難度大,要想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儺(nuo) 麵手藝人,至少要3年時間。”戴修義(yi) 直言,也正因此,讓儺(nuo) 麵具漸漸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並被許多人所遺忘。
時代在變,受眾(zhong) 在變,但戴修義(yi) 潛心製作儺(nuo) 麵具的那份初心,始終未變。比起一副2500元的當下市場售價(jia) ,戴修義(yi) 更關(guan) 注的是,這門手藝要能夠傳(chuan) 下去,不能讓幾十年的手藝斷了弦兒(er) 。
現在,上了年紀的戴修義(yi) ,最困擾自己的就是後繼乏人。如今,對於(yu) 他來說,已不單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雕刻儺(nuo) 麵具,也不僅(jin) 是他的謀生工具,更是他對傳(chuan) 統儺(nuo) 文化的守護。
“希望能找到真正願意學的年輕人,有愛好、能繪畫,最好還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把這門手藝留下來、傳(chuan) 下去。”戴修義(yi) 如是說。(汪瑞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