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更多“行家裏手”

發布時間:2022-01-17 17: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焦德武(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並強調“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you) 先、雙輪驅動、內(nei) 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近年來,為(wei)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我國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ye) 碳達峰實施方案及一係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雙碳1+N”政策體(ti) 係,加快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2021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新職業(ye) 信息名單,碳排放管理員被納入國家職業(ye) 大典。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既需要像碳排放管理員一樣的專(zhuan) 業(ye) 人士發揮所長、精打細算,為(wei) 企業(ye) 做好減碳“明白賬”;又需要發動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讓更多人當好綠色發展的行家裏手,集聚起實現“雙碳”目標的磅礴力量。

  為(wei) 行業(ye) 減碳打造人才庫。“雙碳”目標的實現涉及能源、製造、建材、交通、環境碳匯等多個(ge) 行業(ye) 領域,靠每個(ge) 行業(ye) 的傳(chuan) 統人才很難顧及全部,必須有熟悉每個(ge) 行業(ye) 、每個(ge) 環節的專(zhuan) 門人才“穿針引線”,才能更好地推進工作。應該看到,碳排放管理員的出現,是“雙碳”目標下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科技進步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結果,對於(yu) 這種新職業(ye) 形態,我們(men) 要緊跟產(chan) 業(ye) 變革和市場需求,做好職業(ye) 培訓與(yu) 考評,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相關(guan) 人員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為(wei) 開展碳交易、碳捕集、碳匯核算等工作打造人才庫。當下,要順應碳排放管理員新職業(ye) 的發展趨勢,強化國家目標、市場需求與(yu) 學科建設之間的聯係,加強碳市場相關(guan) 能力建設,加快培養(yang) 低碳行業(ye) 專(zhuan) 業(ye) 人才,讓更多有意願從(cong) 事減碳減排的人才有能力、有渠道參與(yu) 進來,為(wei) 我國低碳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專(zhuan) 業(ye) 支撐。

  為(wei) 地方減碳打好“大算盤”。調研發現,不少領導幹部對“雙碳”工作認識不足、準備不足、能力不足。需要看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必須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曆史、物質和文化、發展和民生、資源和生態、國內(nei) 和國際等多方麵因素。在推進“雙碳”工作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考慮國內(nei) 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等基本國情,通盤謀劃,處理好發展與(yu) 減排的關(guan) 係,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zhong) 需求,以係統思維和科學謀劃增強統籌綠色發展的能力,杜絕運動式減碳。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城鄉(xiang) 發展不均衡,各地產(chan) 業(ye) 結構、資源稟賦、能源結構、減排潛力等存在差異,必須科學把握工作節奏和力度,立足本地實際,打好地方減碳“大算盤”,製定切實可行的減碳行動方案。

  當好社會(hui) 服務擴音器,讓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行動。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無疑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對此,我們(men) 既要立足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重塑我國能源結構;更要充分發揮專(zhuan) 家、媒體(ti) 、智庫等作用,講清楚碳排放對經濟、社會(hui) 、糧食安全等的影響,推動人們(men) 自覺轉變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讓“雙碳”目標、任務、關(guan) 鍵舉(ju) 措等“飛入尋常百姓家”。具體(ti) 來說,既要向公眾(zhong) 講清楚“雙碳”工作對於(yu) 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yi) ,又要講清楚目前我國碳排放的特點和任務、難點和挑戰,讓相關(guan) 行業(ye) 、企業(ye) 、部門甚至家庭明明白白減碳。

  據統計,居民消費產(chan) 生的碳排放占全社會(hui) 碳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發揮眾(zhong) 人之力。例如,要改變“住大房、開大車、吃大餐”的生活消費觀念,讓綠色製造、綠色建築、綠色快遞、綠色消費等共同構成綠色經濟循環係統。為(wei) 此,要培養(yang) 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優(you) 化交通出行結構,鼓勵公眾(zhong) 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係統;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助推節約型社會(hui) 建設,共同助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定能在全社會(hui) 形成人人都是減碳降碳行家裏手的好風尚,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劉茜、陳建強、趙秋麗(li) 、馮(feng) 帆、陸健、張國聖、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謝尚國、尹秀秀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7日 07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