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行業快速發展,經營不斷規範 直播帶貨,合規才能“火”得久

發布時間:2022-01-17 18:0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行業(ye) 快速發展,經營不斷規範

  直播帶貨,合規才能“火”得久

  “好吃”“好看”“買(mai) 它”……作為(wei) 數字經濟新業(ye) 態,直播帶貨近年來風頭正勁。職業(ye) 主播、明星、視頻博主、農(nong) 戶等紛紛走進直播間,宣傳(chuan) 各種產(chan) 品,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青睞這種新的購物方式。同時,一些直播間也存在假冒偽(wei) 劣、誇大其詞、貨不對板、售後不力等問題,有的主播還因為(wei) 逃稅問題受到稅務部門處罰,相關(guan) 法律法規、整頓措施陸續發布。

  直播帶貨如何才能“火”得長久?怎樣實現規範健康發展?如何看待直播帶貨對人們(men) 日常生活的影響?

  消費者有新體(ti) 驗

  “這是我的事業(ye) ,我會(hui) 堅持走下去。”“90後”帶貨主播劉梓涵在接受采訪時幾次重複這句話。在廣西憑祥龍馳果業(ye) 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擔任帶貨主播後,她每天堅持直播不少於(yu) 6小時,將來自東(dong) 南亞(ya) 和國內(nei) 多個(ge) 果園的火龍果、榴蓮、山竹、龍眼等水果推薦給粉絲(si) ,日發貨量1萬(wan) 至1.5萬(wan) 單。

  劉梓涵出生在廣西玉林市,父母生了5個(ge) 孩子。為(wei) 減輕家裏負擔,她選擇就讀職業(ye) 院校。2017年,她用攢了5年的5萬(wan) 元開了家美甲店,因不懂經營,一年就虧(kui) 沒了,還欠了十幾萬(wan) 元外債(zhai) 。走投無路時,她入職龍馳果業(ye) 公司,並對電商直播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

  但要成長為(wei) 一名“帶貨達人”並不容易。“我以前性格內(nei) 向、自卑,說話聲音特別小,跟陌生人不敢說話,開始拍視頻時聲音都是抖的。”劉梓涵說,她把重心放到把控品質上。為(wei) 拍一手視頻素材,她隻身前往泰國榴蓮工廠,差點在山裏迷路送命;為(wei) 保證口感,她每次都會(hui) 鑽到果園裏采摘、品嚐;給粉絲(si) 發的貨一定保證斤兩(liang) ,“如果出現疏忽,我都要給粉絲(si) 退款”。憑借“品質第一,賺錢第二”的信條,劉梓涵在快手平台粉絲(si) 量達189萬(wan) ,自己也變得開朗自信。

  像劉梓涵一樣,電商直播正在改變很多年輕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北京一家公司職員小陳說,直播帶貨觀賞性強,增加了互動性和參與(yu) 度,“下班後‘宅’在家裏刷直播買(mai) 東(dong) 西,也很減壓。”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通過價(jia) 格優(you) 勢、商品新穎設計和陪伴式體(ti) 驗,直播帶貨逐漸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心。據統計,目前中國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wei) 3.84億(yi) ,占網民整體(ti) 的38%。另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1.6萬(wan) 家電商直播相關(guan) 企業(ye) ,其中2021年新注冊(ce) 8364家。

  商業(ye) 運行方式也在改變。如今,不僅(jin) 農(nong) 土特產(chan) 、口紅、麵膜等小件商品“走”進直播間,還擴展到家具、汽車甚至房子。“電商直播改變了消費者和企業(ye) 之間的關(guan) 係,讓‘人’找‘貨’變成了‘貨’找‘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wei) ,主播幫助消費者篩選商品,能更快捷地匹配供需關(guan) 係,有助於(yu) 拉動消費和調整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但有一點沒變化,那就是多數創業(ye) 者依靠物美價(jia) 廉和堅持不懈取得成功,並助推著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海外十分關(guan) 注直播帶貨對零售模式和人們(men) 消費方式產(chan) 生的影響。有觀察家分析,中國直播帶貨模式涵蓋電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快遞和社交媒體(ti) ,通過數字技術更好回應新興(xing) 消費者需求。由於(yu) 相應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yu) 複雜的算法和數據分析,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加個(ge) 性化的體(ti) 驗。如今這種模式幾乎涉及所有類型的生活服務和娛樂(le) ,使中國年輕消費者網購更有社交性和互動性,這種趨勢正在影響世界其他地區。

  不斷破解“成長的煩惱”

  直播帶貨領域流傳(chuan) 一句話:“萬(wan) 物皆可播,人人皆主播。”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普及,直播帶貨的低門檻和高關(guan) 注度在吸引很多人加入的同時,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質量低劣、虛假宣傳(chuan) 、售後不到位。廣州的劉女士在某平台主播推薦下購買(mai) 了一款護頸枕,拿到貨後才發現這款枕頭和普通枕頭無異,根本沒有主播宣傳(chuan) 的緩解頸肩疼痛的功效,可她想退貨時發現連直播平台都找不到了。

  ——刷單、刷流量、虛假舉(ju) 報。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盡管相關(guan) 部門和各大電商平台對刷單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網絡上的流量販子仍然存在。記者看到,在某網店的報價(jia) 單上,機器刷單包年價(jia) 格從(cong) 1000元到5000元不等,還對應不同觀看人數、點讚分享、帶貨銷量和真人評論數。

  ——有的主播通過“腳本”“話術”提升直播間熱度,甚至違法違規。在一些直播間,消費者想要“秒殺”商品得先看半小時直播;有的主播自稱“降價(jia) 補貼”,與(yu) 其他工作人員“吵架式”“打架式”帶貨,訓練有素。在巨大經濟利益麵前,有的主播通過誇張表演誘導消費者下單,甚至鋌而走險、偷稅漏稅。

  為(wei) 破解這些“成長的煩惱”,監管正在強化。2020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及各方主體(ti) 的責任義(yi) 務;2021年4月,國家網信辦等7部門聯合發布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直播營銷行為(wei) 的8條“紅線”,包括不得欺騙、誤導用戶,不得進行數據流量造假等。2021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通知,對網絡直播等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人員給予包容性的自查整改期,同時明確對自查整改不徹底、拒不配合或情節嚴(yan) 重的依法嚴(yan) 肅查處。目前,上千人主動自查補繳稅款,數名主播因偷逃稅被追繳並處罰款。

  不少平台在健全直播治理方麵下功夫。比如,從(cong) 售後製度完善、分級標準建立、內(nei) 容生態優(you) 化等多維度提升平台整體(ti) 環境;構建起包含7天無理由退貨、假一賠九、退貨補運費、退款不退貨等“信任購”體(ti) 係;強化監管義(yi) 務,督促協助主播依法依規辦理納稅申報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許生表示,多元化平台、多群體(ti) 入場給直播帶貨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增加了監管難度。主播網上從(cong) 業(ye) ,無實際經營地址、流動性強,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地監管責任不清晰的難題,需要各部門各方麵協同發力,共同促進直播行業(ye) 健康長遠發展。

  邁向精耕細作之路

  來自四川瀘州的吳秋月和黃中平夫婦至今仍這樣看待自己:“我們(men) 就是普通的農(nong) 村人,拍點鄉(xiang) 村生活給大家看。”依靠網絡直播和短視頻,他們(men) 在抖音平台的粉絲(si) 數超過千萬(wan) 。

  兩(liang) 年前,在深圳打工的吳秋月和黃中平回鄉(xiang) 創業(ye) 。疫情期間,他們(men) 開始拍攝幹農(nong) 活、挖竹筍、捉泥鰍、磨豆花等反映農(nong) 村生活的短視頻,讓很多出門在外的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開始直播時,對於(yu) 賣什麽(me) 貨,他們(men) 很謹慎。經過多次考察,他們(men) 選擇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縣高山蘿卜醃製的蘿卜幹,“因為(wei) 海拔高、日照足、土壤肥,這裏的蘿卜更脆更甜”,並參與(yu) 到產(chan) 品調製中。由於(yu) 產(chan) 品品質高,第一次就賣出1萬(wan) 多單。隨著購買(mai) 者增多,他們(men) 開始吸納附近村民就業(ye) ,還在理塘縣種植、收購蘿卜,帶動百餘(yu) 種植戶每畝(mu) 增加收入近3倍,蘿卜種植從(cong) 最初幾百畝(mu) 發展到1萬(wan) 多畝(mu) 。吳秋月說:“今年我計劃建設蘿卜深加工廠,通過直播向外界展示四川更多的美食美景,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抖音推出“山貨上頭條”助農(nong) 項目,並持續開展鄉(xiang) 村直播帶貨人才培訓;快手從(cong) 機製設置上讓中小主播有接觸到消費者的機會(hui) ……當直播帶貨的新技術、新模式被植入中國廣袤的鄉(xiang) 土大地,依托平台規範引導和當地特色資源,碰撞出更閃亮的創業(ye) 火花。

  事實上,任何新技術本身都是一把雙刃劍。隻有當其被規範化使用時,才能實現良性發展。直播帶貨成為(wei) 新職業(ye) 後,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正式出爐。其中,“遵紀守法”“嚴(yan) 控質量”被寫(xie) 入相應的職業(ye) 守則中。申報者需進行理論知識考試、技能考核以及綜合評審。考試知識除職業(ye) 道德、營銷基礎知識外,還包括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等20多項法律法規知識。

  “合規發展,直播帶貨才能走得長遠。”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jun) 建議,壓實平台責任,使其承擔好自身法律責任和社會(hui) 責任;明確培訓網紅、主播的相關(guan) 機構責任,確保合法合規;對主播加強監管,對嚴(yan) 重違法違規的強化懲戒。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隨著相關(guan) 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健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深化應用,直播平台、主播、商家規則意識增強,消費者不斷成熟,直播帶貨將摒棄拚低價(jia) 、泛流量模式,邁向拚專(zhuan) 業(ye) 內(nei) 容、精耕細作之路。

  盤和林認為(wei) ,未來直播帶貨產(chan) 業(ye) 鏈環節會(hui) 逐步上移,進入中間產(chan) 品領域,建成相應交易平台,帶動產(chan) 業(ye) 鏈整體(ti) 發展,這將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實惠。(記者彭訓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