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全球發展倡議”解答“時代之問”

發布時間:2022-01-18 16: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曉晨(華東(dong) 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國別與(yu) 區域研究所副所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亞(ya) 洲和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

  1月17日,習(xi) 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hui) 議並發表題為(wei) 《堅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創後疫情時代美好世界》的演講。在演講中,習(xi) 近平主席指出,時代之變與(yu) 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如何戰勝疫情,如何建設疫後世界,是我們(men) 必須回答的緊迫的重大課題。對此,習(xi) 近平主席提出,要跨越發展鴻溝,重振全球發展事業(ye) 。其中,習(xi) 近平主席去年在聯合國大會(hui) 上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為(wei) 重振全球發展事業(ye) 提供了中國方案。國際社會(hui) 應當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地。

  破解“發展赤字” 堅持“發展優(you) 先”

  當前,世界麵臨(lin) 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這構成了全球問題的症結。其中,“發展赤字”是最緊迫且最根本的問題。習(xi) 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全球發展進程正在遭受嚴(yan) 重衝(chong) 擊,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疫返貧、因疫生亂(luan) ,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因此,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發展、保障民生置於(yu) 全球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現有發展合作機製協同增效,促進全球均衡發展。

  早在五年前,習(xi) 近平主席就提出了“世界怎麽(me) 了、我們(men) 怎麽(me) 辦”的“時代之問”。在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hui) 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xi) 近平主席指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和全球發展失衡是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三大突出矛盾,也是世界經濟困境的根源。其中,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超過其餘(yu) 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是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因此,中國大力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製定對議程的落實行動計劃列為(wei) 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hui) 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一帶一路”倡議與(yu) 其進行戰略對接,為(wei) 議程的推進落地作出了中國貢獻。

  世紀疫情與(yu) 百年變局的疊加共振,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造成了直接的負麵衝(chong) 擊,加劇了本已存在的“發展赤字”。聯合國《2021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報告》顯示,疫情造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下的17個(ge) 目標進度均放緩,有的領域還出現倒退。其中,2020年陷入貧困的人口增加了約1.2億(yi) 人,超2.5億(yi) 個(ge) 全職工作崗位流失,饑餓人口可能增加約1.3億(yi) 人。這些數字意味著過去10年的全球減貧成果被吞噬,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麵臨(lin) 著停滯、倒退乃至陷入失敗的風險。因此,早日走出疫情陰影,實現經濟複蘇,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新走上正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麵臨(lin) 的最緊迫任務。

  但是,少數西方國家不僅(jin) 沒有聚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反而施行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霸權主義(yi) 和強權政治,操弄意識形態議題,傳(chuan) 播逆全球化思潮,搞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建“小院高牆”的地緣政治“小圈子”,模糊了和平與(yu) 發展的時代主題,給世界疫後複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更加複雜的挑戰,給全球發展事業(ye) 蒙上了陰影。

  在此背景下,習(xi) 近平主席提出要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地,就是要以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wei) 宗旨,堅持“發展優(you) 先”,順應曆史大勢和時代潮流,突出和平與(yu) 發展的時代主題,強調發展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呼應發展中國家的最大關(guan) 切,提振全球發展共識,重振全球發展事業(ye) 。

  提供開放包容的全球公共產(chan) 品

  習(xi) 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hui) 議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是向全世界開放的公共產(chan) 品。這進一步表明中國致力於(yu) 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世界經濟發展。

  全球公共產(chan) 品是不排斥任何國家參與(yu) 的、惠及全球不同地區多國人民的產(chan) 品,具有開放性和非排他性,包括但不限於(yu) 機製、方案、項目以及國際平台。“全球發展倡議”就是這樣的全球公共產(chan) 品。首先,“全球發展倡議”緊扣聯合國議程,支持聯合國發揮作用,而聯合國是國際體(ti) 係的核心,是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國際組織。其次,“全球發展倡議”在參與(yu) 上具有開放性,習(xi) 近平主席在多個(ge) 場合表示歡迎各方積極參與(yu) ,此次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對此予以重申。再次,“全球發展倡議”致力於(yu) 與(yu) 各國、各地區和各機製對接,不將其他發展倡議視為(wei) 競爭(zheng) 對手,而是促進各種發展進程之間協同增效。最後,“全球發展倡議”的成果惠及各國人民,這是全球公共產(chan) 品的最終價(jia) 值所在。

  現在,有少數國家關(guan) 起門來搞封閉的“小圈子”,是“偽(wei) 多邊主義(yi) ”,不具有公共產(chan) 品屬性。而“全球發展倡議”踐行的是真正的開放包容的多邊主義(yi) 。前者是隻有少數人才能進入的“俱樂(le) 部”,而後者是所有人都能走的“道路”和“橋梁”。

  “全球發展倡議”自提出以來,已經得到聯合國機構等國際組織以及近百個(ge) 國家的響應支持。

  以“普惠發展”跨越發展鴻溝

  “全球發展倡議”惠及所有國家,同時又突出重點。習(xi) 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hui) 議上提出,中國願同各方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倡議落地,努力不讓任何一個(ge) 國家掉隊。習(xi) 近平主席指出,要堅持普惠包容,關(guan) 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這是“全球公共產(chan) 品”的題中之義(yi) ,也是跨越發展鴻溝、重振全球發展事業(ye) 的必經之路。

  聯合國中的脆弱國家主要包括46個(ge) 最不發達國家、32個(ge) 內(nei) 陸發展中國家和38個(ge)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它們(men) 在疫情下承受的損失尤為(wei) 嚴(yan) 重。對最不發達國家來說,缺乏足夠資金獲取和分發抗疫物資和疫苗是棘手難題,更不用說貧困人口增加、大量失業(ye) 和社會(hui) 政治次生問題;對內(nei) 陸發展中國家來說,疫情下與(yu) 全球市場相隔絕對它們(men) 的國民經濟造成嚴(yan) 重打擊;對嚴(yan) 重依賴漁業(ye) 和旅遊業(ye) 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來說,疫情帶來的直接健康損失與(yu) 間接經濟損失相互交織,並且加劇了氣候變化的負麵影響。湯加近日遭受的火山爆發與(yu) 海嘯的打擊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脆弱性的真實寫(xie) 照。這三類國家在疫情衝(chong) 擊下的“掉隊”風險尤為(wei) 突出。

  中國不僅(jin) 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而且優(you) 先麵向上述這些國家落實行動,得到了積極響應。2021年10月,首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hui) 舉(ju) 行,太平洋島國表示歡迎“全球發展倡議”,願意支持和加入,並將該倡議與(yu) 太平洋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和藍色太平洋2050戰略相銜接,中國宣布在太平洋島國最為(wei) 關(guan) 切的減貧、應對氣候變化和漁業(ye) 等領域新建跨地區合作機製。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會(hui) 議通過《達喀爾宣言》,明確表示非洲國家歡迎並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將其與(yu) 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對接。2021年12月,中國與(yu) 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ti) 舉(ju) 行中拉論壇第三屆部長會(hui) 議,歡迎“全球發展倡議”,並重申“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目標。同月,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將老撾這個(ge) 具有最不發達國家和內(nei) 陸國家雙重身份的國家從(cong) “陸鎖國”變成“陸聯國”。這些充分說明中國不僅(jin) 是“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者,而且是推進落實的行動派。

  上述三類國家共計91個(ge) ,占據了聯合國會(hui) 員國的近一半,構成了國際社會(hui) 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這些國家相互抱團,在全球舞台上聯合發出自己的聲音,影響力日漸增加。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惠及脆弱國家的普惠發展,既是“努力不讓任何一個(ge) 國家掉隊”的突出體(ti) 現,也是我國應對外部風險挑戰、鞏固國際支持的重要路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球發展倡議”代表了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世界觀,踐行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和平與(yu) 發展的時代潮流,呼應了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必將得到全球越來越廣泛的支持,為(wei) 回答“如何戰勝疫情、如何建設疫後世界”的時代課題貢獻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8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