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淩雲霄 直上數千尺
何當淩雲(yun) 霄 直上數千尺
——王兄英誌與(yu) 我
■趙伯陶
無論“中年懷抱”,還是“與(yu) 秋俱老”,十幾年前讀這些詞句還茫茫不以為(wei) 然,以為(wei) 不過是無病呻吟而已。然而近些年來再見到類似的文字就有些觸目驚心了。學術界的一些友好,近些年來相繼謝世,或年稍長於(yu) 我,或年輕於(yu) 我數歲,唐人“玉樓赴召”的美麗(li) 傳(chuan) 說,總難以衝(chong) 淡今天生者的悲哀。王英誌先生2021年1月24日去世,初聽到我多麽(me) 希望那是謠傳(chuan) 。
英誌兄僅(jin) 年長於(yu) 我四歲,1963年進入北大,1968年畢業(ye) 後曾任教於(yu) 中學,1978年9月以後回到北大進修一年,翌年考入江蘇師院(今蘇州大學)師從(cong) 著名學者錢仲聯先生攻讀碩士,畢業(ye) 後即供職蘇州大學出版社直至退休。
我1964年初中畢業(ye) ,因家庭緣故不能繼續深造,1978年10月考入北大時已經是有十四年工齡的老工人了。
無論講學曆,還是論功力,英誌兄算是我的老師一輩人,然而交往中,英誌兄平易近人,毫無前輩學長的架子。我與(yu) 英誌兄在北大本有一年左右的交集,卻互不相識,直到1983年年杪召開全國首次清詩討論會(hui) ,方得以在蘇州相識。
蘇州清詩會(hui) 議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遺產(chan) 》季刊與(yu) 蘇州大學明清詩文研究室聯合主辦,老一輩的學者如錢仲聯、程千帆、勞洪、陳毓羆、鄧紹基、盧興(xing) 基、陳邦炎等皆與(yu) 會(hui) 。令人歡欣的是,我們(men) 這一群三四十歲與(yu) 會(hui) 者的私下相聚,在天南海北的無所不談中,孕育著在學術天地蓄勢待發的激情。
蘇州會(hui) 議,我與(yu) 會(hui) 的論文《清代初期至中期詩論芻議》幸得《文學遺產(chan) 》編輯部的陳毓羆、勞洪等先生的青睞,擬用於(yu) 翌年《文學遺產(chan) 》第二期。正是這次全國性的學術會(hui) 議,令我與(yu) 英誌兄建立了長久的學術聯係,獲得了向這位學長學習(xi) 的機會(hui) 。
前輩學者曾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xie) 一句空”的聯語,英誌兄問學不到十年,就於(yu) 1986年在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清人詩論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後,英誌兄的清詩研究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古典美學傳(chuan) 統與(yu) 詩論》《袁枚與(yu) 隨園詩話》等專(zhuan) 著相繼問世。結合對於(yu) 清代詩論的研究,在清代文獻典籍整理方麵,英誌兄也碩果累累。《袁枚全集》是英誌兄畢生執著以求的精品,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2015年與(yu) 201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又兩(liang) 次出版其《袁枚全集新編》本,至今海內(nei) 外研究袁枚者無出其右。
21世紀初,錢仲聯先生主編《明清八大家文選叢(cong) 書(shu) 》,英誌兄則是該叢(cong) 書(shu) 的策劃人,並撰寫(xie) 了《編輯緣起與(yu) 體(ti) 例》。明清八大家的人選經錢仲聯教授反複考慮,確定明代劉基、歸有光、王世貞,清代顧炎武、姚鼐、張惠言、龔自珍、曾國藩八位散文作家,其中歸有光一家,英誌兄令我操觚,這一信任真讓我喜出望外。在學術的道路上,英誌兄屬於(yu) 我人生所遇的“貴人”之一!
英誌兄的學術實踐皆足以傳(chuan) 世,他以“淩雲(yun) ”二字為(wei) 筆名,或許取義(yi) 於(yu) “壯誌淩雲(yun) ”的成語,切合其名“英誌”,並兼顧李白《南軒鬆》“何當淩雲(yun) 霄,直上數千尺”的詩句。他真的做到了。
我向以英誌兄為(wei) 楷模,卻常感力有未逮,躡影不及。人過七十,主觀上感覺時間愈來愈快了;客觀上,天似乎又黑得很慢,才逐漸感悟古人將“考終命”列為(wei) 人生“五福”之一的深刻。君子之交淡如水,今生已矣,若有來世,但願再結善緣,在學術的道路上能各自構築起自己的精神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