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馬可·穆勒:那些中國電影何以在西方大放異彩?
(東(dong) 西問)馬可·穆勒:那些中國電影何以在西方大放異彩?
中新社太原1月18日電 題:那些中國電影何以在西方大放異彩?
——專(zhuan) 訪電影史學家、電影製片人馬可·穆勒
中新社記者 胡健
1981年,時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ya) 洲電影顧問的意大利人馬可·穆勒,將影片《原野》帶到威尼斯,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國際之路。在掌舵佩薩羅、鹿特丹、洛迦諾、威尼斯、羅馬等國際電影節的40年間,馬可·穆勒把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賈樟柯等中國導演推向國際舞台,被譽為(wei) “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這些中國電影緣何能夠在西方銀幕大放異彩,享譽國際?作為(wei) 旅居中國40餘(yu) 載的“中國通”,如何看待中意兩(liang) 國的文化差異?中國票房年突破400億(yi) 元人民幣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國電影的發展?在平遙國際電影展舉(ju) 辦期間,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就此對電影史學家、電影製片人、平遙國際電影展首席顧問馬可·穆勒進行獨家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是什麽(me) 促使您40多年前不遠萬(wan) 裏來到中國求學?
馬可·穆勒:我16歲(1969年)就開始學中文,在意大利中國友好協會(hui) 辦的夜校上學。隨著1970年意大利和中國建交,兩(liang) 國開始交換留學生,我成為(wei)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意大利留學生,在遼寧大學進修大眾(zhong) 文學。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中國的樣板戲電影和阿爾巴尼亞(ya) 、羅馬尼亞(ya) 等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拍攝的電影,由此對中國電影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
1977年春節後,有一大批老電影登上銀幕,那時我發現,中國電影擁有悠久曆史,且非常多樣化。大概一年時間,我看了150多部中國電影。1977年夏天的一個(ge) 晚上,我在南京的體(ti) 育場看了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jun) 》,被他獨特的電影風格所吸引。兩(liang) 年後,我成為(wei) 謝晉的“徒弟”,也是從(cong) 那時開始研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我覺得中國電影需要更多海外觀眾(zhong) ,於(yu) 是在1982年年初,我決(jue) 定在歐洲(意大利都靈)做一次大規模的中國電影回顧展,當時放映了135部中國電影。
中新社記者:1980年,您把中國導演淩子的電影《原野》送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成為(wei) “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您覺得這些“走出去”的中國電影有哪些共性?
馬可·穆勒:1977年中國恢複高考,在1978年開學以後,北京電影學院出現一批新人,他們(men) 對電影有很多新的想法。當時,我所看的電影都是田壯壯、張藝謀、陳凱歌一起合作的。我看完田壯壯導演、陳凱歌編劇、張藝謀攝影的短片《我們(men) 的角落》,就和他們(men) 說,“將來你們(men) 拍長片,我一定想辦法帶到威尼斯,帶到歐洲。”
後來像張藝謀的《紅高粱》,就是把那種非常濃鬱的鄉(xiang) 土文化帶到歐洲。薑文和鞏俐在電影中讓國外觀眾(zhong) 看到了與(yu) 此前中國演員不一樣的表演風格,好像突然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再比如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後,我將其送到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一次在非華語地區放映,陳凱歌當時還沒有護照。我上台介紹影片說,“這是中國新電影的一個(ge) 重要啟發點。”
那時候,西方媒體(ti) 開始發現,中國那些大眾(zhong) 化的電影也有獨特的風格,雖然中國和歐洲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然而這些導演並沒有拍一種跨文化的電影,而是聚焦中國的本土文化,讓更多國外觀眾(zhong) 開始接近喜愛中國文化。
他們(men) 這批導演之所以能在國際電影節獲得成功,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學的蓬勃發展,有好多電影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而那些作品對中國當代社會(hui) 認識深刻。此外,中國和歐洲國家的交流一直沒有停止,文學家、藝術家、電影工作者會(hui) 經常來歐洲交流,中國當代文學開始被大量譯成多國語言,中國文化逐漸變成了西方日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新社記者:通過40多年的生活觀察,您覺得中意文化之間有何差異?
馬可·穆勒:其實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men) (意中兩(liang) 國)的差異並不是那麽(me) 大。回頭來看,我所做的工作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通過電影的方式去介紹中國,第二階段就是讓每一位海外普通觀眾(zhong) 在觀看中國電影時,能用中國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開始慢慢被西方世界接受,不再是“來自東(dong) 方的神秘文化”。
中新社記者: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400億(yi) 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一,您如何看待中國電影的發展態勢?
馬可·穆勒:最近兩(liang) 年開始有一種爭(zheng) 論,“中國電影是要繼續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還是向好萊塢學習(xi) 拍攝超級大片?”在這些爭(zheng) 論聲中,我們(men) 一定不能忘記,中國電影是非常多元化的,中國的觀眾(zhong) 也是非常多元化的,單拿文青觀眾(zhong) 來說,中國就比意大利多出10倍甚至20倍。舉(ju) 個(ge) 例子:在上海,我常去大光明電影院看電影,那裏最大的影廳可以容納1000多觀眾(zhong) ,經常人滿為(wei) 患,甚至買(mai) 不到票,這說明觀眾(zhong) 對電影的需求依然很旺盛,包括文藝電影,我覺得將來中國電影的未來肯定是朝著這種多樣化的道路去發展。
中新社記者:您作為(wei) 眾(zhong) 多國際電影節的主席,您如何看待中國的電影節展在全球文化發展中的意義(yi) ?
馬可·穆勒:我覺得最重要的意義(yi) 和作用就是挖掘中國電影新人,特別是聚焦全球新導演的平遙國際電影展,我們(men) 一直在把新導演介紹給國內(nei) 和國外的觀眾(zhong) 和媒體(ti) ,正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年輕,以及對當代社會(hui) 的觀察,會(hui) 給全球文化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完)
受訪者簡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