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路局:製定鐵路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 推動低碳轉型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舉(ju) 行“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hui)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詳解規劃重點。其中,國家鐵路局科技與(yu) 法製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忠剛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時期,鐵路行業(ye) 要對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製定鐵路行業(ye) 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鐵路領域低碳轉型。
“十四五”全國鐵路規劃建設重點聚焦五方麵
王忠剛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時期,鐵路行業(ye) 要全麵貫徹綜合交通發展理念,落實本規劃各項任務部署,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當好新時代的開路先鋒。主要從(cong) 以下五方麵推進相關(guan) 工作。
一是找準鐵路發展定位,加強規劃統籌協調。在推動“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修編中,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ti) 謀劃,推動鐵路專(zhuan) 項規劃與(yu) 本規劃的有機銜接、協調聯動。
二是構建現代鐵路網絡,加快推進重點任務。強化國家戰略骨幹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建設,有序拓展區域高鐵連接線,積極推進重點城市群城際鐵路和同城化程度高的都市圈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加快構建一體(ti) 化綜合交通樞紐體(ti) 係。
三是發揮鐵路骨幹優(you) 勢,提高運輸服務質量。加快推進“四網融合”發展,構建層次清晰、綠色安全、融合一體(ti) 、快捷順暢、經濟高效的鐵路客運服務網絡。積極發展高鐵快運、冷鏈、商品汽車運輸等專(zhuan) 業(ye) 化運輸。發揮“鐵路網+互聯網”組合優(you) 勢,提升鐵路數字化水平。
四是發揮鐵路比較優(you) 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對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製定鐵路行業(ye) 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鐵路領域低碳轉型。推進鐵水、鐵海、鐵空等多式聯運加快發展,大力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轉移。完善集裝箱多式聯運係統,構建集裝箱運輸骨幹通道網絡。推進重要港區、物流園區、重點工礦企業(ye) 、戰略儲(chu) 備庫集疏運鐵路建設,打通鐵路運輸“前後一公裏”。
五是推動鐵路科技創新,提升行業(ye) 整體(ti) 效能。
國鐵集團發展改革部副主任趙長江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鐵路營業(ye) 裏程已經突破15萬(wan) 公裏、其中高鐵超過4萬(wan) 公裏。結合在建和擬建項目安排,預計“十四五”全國鐵路固定資產(chan) 投資總規模與(yu) “十三五”總體(ti) 相當,繼續保持平穩態勢。
趙長江說,“十四五”全國鐵路規劃建設重點主要聚焦五方麵:一是高質量推進川藏鐵路建設;二是著力填補西部鐵路“留白”;三是加快完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四是有序拓展普速鐵路網覆蓋;五是積極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發展。
按照規劃方案,預計202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ye) 裏程將達16.5萬(wan) 公裏左右,其中高速鐵路(含部分城際鐵路)5萬(wan) 公裏左右、覆蓋95%以上的50萬(wan) 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全國123高鐵出行圈”。
“十四五”公路機場施工圖浮現
在公路領域,交通運輸部總規劃師、綜合規劃司司長徐成光表示,預計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運輸固定資產(chan) 投資約3.58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1%。“十四五”時期,公路通車裏程增加約30萬(wan) 公裏、內(nei) 河高等級航道增加約2400公裏。推動西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70%,推動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超過85%。到2025年,在全國推廣100個(ge) 左右農(nong) 村物流服務品牌;實現沿海港口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超過70%,樞紐機場軌道交通接入率達80%。加快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將在50個(ge) 城市組織開展旅客聯程運輸試點。引導和規範網約車、共享單車、汽車分時租賃健康發展。
此外,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司長韓鈞表示,“十四五”期間,民航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樞紐機場改擴建,著力提升樞紐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合理加密機場布局,穩步建設支線機場和專(zhuan) 業(ye) 性貨運樞紐機場,重點加密中西部地區和邊境地區機場。到2025年,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70個(ge) 以上,新增跑道40條。推動機場與(yu) 各種交通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機場為(wei) 核心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實現樞紐機場軌道接入率達到80%以上的規劃目標。“十四五”期間,民航將以更好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wei) 目標,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四大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增強國際樞紐功能,提升區域樞紐的網絡支撐功能,推動臨(lin) 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劉麗(li) 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