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輕盈時,喜劇也應帶著地心引力

發布時間:2022-01-20 14:36:00來源: 解放日報

  喜劇競演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以下簡稱《喜劇大賽》),剛剛圓滿落下帷幕。它是豆瓣2021年度評分最高的國產(chan) 綜藝,除了讓觀眾(zhong) 欣賞了許多出色的喜劇表演、認識了不少優(you) 秀的喜劇人,也在不斷拓寬和加深觀眾(zhong) 對喜劇的理解。

  此前觀眾(zhong) 更為(wei) 熟悉的喜劇形式,是晚會(hui) 舞台上常看到的小品、相聲。而《喜劇大賽》主打的喜劇形式是素描喜劇、漫才、默劇、物件劇、音樂(le) 劇等;節目中的表演不追求“三一律”,不追求主題拔高,隻要能夠博得觀眾(zhong) 一笑,就可以贏得高分。因此,在初看節目頭幾期時,觀眾(zhong) 對《喜劇大賽》的最大感觸是,它特別“新”,打破了人們(men) 以往對喜劇種種教條、刻板的認知,充分解放了喜劇的形式與(yu) 內(nei) 容。

  比如,《大巴車上的奇怪鄰座》《三狗直播間》《水煮“三結義(yi) ”》《先生請出山》等作品,很難說它們(men) 有什麽(me) 具體(ti) 的指向和意義(yi) ,甚至在一些人看來這些節目有點“胡來”。不過,它們(men) 偏偏在“胡來”當中形成了自洽的氣場,將觀眾(zhong) 裹挾其中,讓觀眾(zhong) 在短暫的幾分鍾內(nei) 忘卻煩惱,發出響亮的笑聲。而這正應和了節目組所喊出的“沒心沒肺,快樂(le) 加倍”口號。

  節目播至中後段時,更具體(ti) 地說,是到賽程的“場景賽”和“行業(ye) 賽”時,一些觀眾(zhong) 可能漸漸察覺到節目在“偏航”。因為(wei) 一些作品——無論什麽(me) 類型、什麽(me) 風格,都要加入點“沒心沒肺”的內(nei) 容。“沒心沒肺”難免給人一個(ge) 誤解,以為(wei) 灑狗血是容易的事情,但其實喜劇最難的就是分寸,沒心沒肺也得有分寸。過火了,就成了自嗨;太生硬,就像故意給人撓癢癢。而這一階段的不少表演,帶有明顯的“多了胡來,少了分寸”的傾(qing) 向。為(wei) 此,節目主持人馬東(dong) 有所自省與(yu) 擔憂:“我們(men) 常說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我覺得,這個(ge) 傾(qing) 向不應該被鼓勵。”

  《喜劇大賽》進行到中後段時,有些作品一度顯得“短視頻喜劇化”,更看重直給的、碎片化的、反射弧極短的刺激,而忽略了作品的完整性、深度與(yu) 思考,一刷而過,沒心沒肺。喜劇看起來是更容易了,但也變得有點“癲狂”,因為(wei) 刺激觀眾(zhong) 生理性發笑的閾值越來越高,喜劇人隻能玩得更瘋才能博得觀眾(zhong) 一笑。

  節目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大多數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都很新。比如,《笑吧,皮奧萊維奇!》帶有鮮明的文學性,講述了一個(ge) 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故事;《時間都去哪了》直戳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痛點,形象地揭示了微信、微博、抖音如何吞噬我們(men) 的時間;《台下十年功》有“穿越元素”,有至少三個(ge) 時空……它們(men) 不僅(jin) 好笑,也符合我們(men) 對於(yu) 喜劇的很多傳(chuan) 統認知,諸如“喜劇是一麵鏡子”“喜劇是照見生活縫隙的一道光”“喜劇是轉型時代人們(men) 內(nei) 心矛盾的一種反映”等。

  獲得最受行業(ye) 矚目獎的《笑吧,皮奧萊維奇!》,固然有《喜劇的憂傷(shang) 》與(yu) 《笑之大學》的影子,但它能夠在一個(ge) 短短的喜劇表演裏,傳(chuan) 達出笑聲的危險、笑聲的勇氣、笑聲的力量,以及笑聲與(yu) 暴力的對抗,讓觀眾(zhong) 感受到笑聲的可貴。

  節目中誕生的幾組搭檔,“不但讓觀眾(zhong) 感受到,喜劇創作是搭檔間有來有回的逗捧藝術,更是以無間合作孕育默契,用各具風格真誠創作詮釋CP所應有的使命”。獲得年度喜劇搭檔冠軍(jun) 的蔣龍、張弛創作的很多故事,都是圍繞小人物的熱愛所展開的。小人物對某種藝術形式有著赤誠的熱愛與(yu) 執著的堅持,卻遭受來自現實的種種敵意和碾壓。難得的是,他們(men) 的熱愛依然非常柔軟與(yu) 忠誠,甚至飽含詩意。他們(men) 的故事仿佛一遍遍在上演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熱愛與(yu) 踐踏、理想的月光與(yu) 現實的汙泥,反差越是強烈,那份熱愛就越動人。王皓和史策,在節目中構建了一個(ge) “皓史成雙”宇宙,頗為(wei) 神奇地傳(chuan) 達出愛情這一感情的複雜層級,以及它所有的細微、動人之處。

  記得於(yu) 和偉(wei) 在節目第一期評論一個(ge) 節目時說過:“灑狗血很過癮,但是我覺得,可能最後你會(hui) 發現,走到那個(ge) 正規的戲劇邏輯當中,你們(men) 的能力可能會(hui) 完成得更漂亮。”把整季節目看完,或許,觀眾(zhong) 能更好地理解於(yu) 和偉(wei) 的這句話,對喜劇的理解也會(hui) 更深刻。“灑狗血”的喜劇,未必是不好的喜劇。可如果喜劇節目不約而同沾染上“灑狗血”的氣質,對喜劇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人們(men) 對喜劇的那些傳(chuan) 統認知,是幾十年喜劇理論發展的結果,是無數經驗的總結,我們(men) 該警惕它們(men) 走向刻板與(yu) 教條,但不意味著必須走到它們(men) 的反麵,才能體(ti) 現出喜劇的“新”與(yu) 特立獨行。高明的喜劇,講述的往往是關(guan) 於(yu) 平凡好人的故事。“更好的喜劇”喜歡關(guan) 注平凡的好人在現實中的碰壁,他們(men) 的堅持、熱愛、尊嚴(yan) 、苦難、孤獨、不屈,在傳(chuan) 遞笑聲的同時,也給普通人帶去體(ti) 恤、溫暖與(yu) 祝福。

  喜劇創作要避免落入刻意拔高、主題先行的泥淖。有個(ge) 說法可謂貼切生動:“有些參賽作品恰恰是這方麵不夠明智,負荷著自找的大題目,最後壓塌自身。而我們(men) 觀眾(zhong) 看到的隻是大象在碗櫥裏跳舞,最後一地稀碎。”但這並不意味著,喜劇就要排斥沉重的思考。觀眾(zhong) 希望看到的是,喜劇在輕盈的同時,也始終帶著地心引力,有著從(cong) 現實土壤中提煉出的殘酷或詩意。曾於(yu) 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