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趙建永(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天津社會(hui) 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2021年11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強調:“正所謂‘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全黨(dang) 同誌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強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決(jue) 不能滋生已經嚴(yan) 到位、嚴(yan) 到底的情緒!”
“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原文為(wei) “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wei) 物傾(qing) 側(ce) 。”大意是說:君子把自己修養(yang) 不佳看作恥辱,不以被人誣蔑為(wei) 恥;以自己不誠信為(wei) 恥,不以被人不信任為(wei) 恥;以自己缺少才德為(wei) 恥,不以不被人重用為(wei) 恥。不為(wei) 讚譽所誘惑,不因誹謗而恐懼。按照道義(yi) 行事,正直無私地改過自新,不被外物所動搖。
荀子,名況,是戰國末期大思想家,他與(yu) 老子、孔子等聖賢並列為(wei) 中華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其著作總集《荀子》,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現存32篇。其中第六篇《非十二子》係統總結戰國諸家學說,篇內(nei) “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是論君子修養(yang) 的醒世名言。這種榮辱觀源遠流長,如《荀子》多次論及的戰國思想家宋鈃,“舉(ju) 世譽之而不加勸,舉(ju) 世非之而不加沮。”孟子尊他為(wei) “先生”,莊子尊稱為(wei) “宋榮子”,並讚賞他“見侮不辱”的修養(yang) 。宋鈃看淡世間榮辱,不會(hui) 為(wei) 外界評判而沾沾自喜或沮喪(sang) ,因其能認清自己與(yu) 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這是麵對毀譽應有的心境,也被荀子繼承並發展。他認為(wei) 相對於(yu) 外部評價(jia) ,主體(ti) 性道德人格的內(nei) 在超越才是根本價(jia) 值所在。這啟示人們(men) 應當遵循正道,嚴(yan) 於(yu) 律己,心有主見,秉持平常心,明辨是非,不受製於(yu) 任何毀譽,臻於(yu) 平和公允的境界,從(cong) 而順利實現既定理想。
被譽為(wei) “至聖先師”的孔子生前屢遭誹謗,子貢批駁謗者自絕於(yu) 日月,但“人不知而不慍”的孔子對無中生有的誣陷從(cong) 不在意。直至明朝還有人為(wei) 孔子遭遇憤憤不平,並疑惑不解地求教王陽明。王陽明對此答道:“誹謗是外來的,即便是聖人也在所難免。人貴在自我修養(yang) ,如果確實是聖賢,縱然別人都誹謗他,也不會(hui) 對他有任何損害。就像浮雲(yun) 蔽日一樣,怎能損傷(shang) 太陽的光輝呢?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此言係王陽明的切身經驗。
自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luan) ”後,隨著其功績、聲譽越來越大,攻擊、詆毀也越來越多。但王陽明遇謗不辯,心境坦蕩,泰然處之,依然正心誠意地踐行內(nei) 聖外王之道。他深知毀譽皆是世情常態,恰可借事煉心,而不必務求澄清,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其中關(guan) 鍵在於(yu) 自身修養(yang) 功夫如何,日久功深,流言蜚語也會(hui) 不攻自破。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可謂是對“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的深度詮釋。
讚譽考驗著人的清醒度,誹謗考驗著人的堅強度。若聞譽則喜、聞謗而怒,就會(hui) 像被操控的木偶,成為(wei) 外在評價(jia) 的奴仆。當毀譽榮辱來臨(lin) ,人非但要不動心,而且應以此作為(wei) 反觀自身、磨煉意誌、提升能力的機遇。心力沒能充分發揮,往往是被毀譽等名利得失所束縛。隻有超越自我,心靈達到澄明境界,才能洞察事物規律。這樣對待問題,人生道路會(hui) 越走越寬。
讚譽具有兩(liang) 麵性,正確對待可激發工作熱情,反之則成為(wei) 阻礙前進的負累。況且,“名過其實者損”,讚美接受過多,還易使人忘乎所以。成績越大越需要檢視反省自我,謹記“生於(yu) 憂患,死於(yu) 安樂(le) ”,把心思用在做事上,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業(ye) 績。魯迅在雜文《罵殺與(yu) 捧殺》中寫(xie) 到,“捧殺”可以置人死地,即吹捧令人在陶醉中迷失自我。“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是避免罵殺、捧殺,保持清醒的良藥。因此,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dong) 就告誡全黨(dang) 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與(yu) 以謙為(wei) 德、以實為(wei) 本的文化傳(chuan) 統是內(nei) 在相通的。韓愈名作《原毀》探究毀謗產(chan) 生的原因,感歎“事修而謗興(xing) ,德高而毀來”。常言道“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幹事創業(ye) ,尤其如此。我們(men) 一方麵,應認真聽取各種意見,盡量汲取合理部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另一方麵,愈加堅定誌向,決(jue) 不為(wei) 非議嚇倒,也不為(wei) “捧殺”迷惑,做到“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
“不誘於(yu) 譽,不恐於(yu) 誹”是一種寵辱不驚、自謙自強的人生態度,而從(cong) 深層次看,更是一種求真務實、自我完善的思維方式,這對於(yu) 個(ge) 人成長和組織建設都有借鑒意義(yi) 。這種自我完善精神,既能讓黨(dang) 組織保持生機和活力,跳出“曆史興(xing) 衰周期率”,也有助於(yu) 全黨(dang) 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勇於(yu) 自我革命,意氣風發地向著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