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契合時代發展所需 表達時代精神所向(藝壇走筆)

發布時間:2022-01-24 15:20:00來源: 光明網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美術經典?如何打造更多美術經典?近年來,各大美術館接連舉(ju) 辦的館藏精品展、名家回顧展,提供了有益啟示。這些展覽通過展示、剖析不同時期大家名家的藝術人生、藝術成就,再次將“筆墨當隨時代”所蘊含的深刻意義(yi) 引向當下。

  從(cong) 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意味著美術工作者既不能自娛自樂(le) ,也不能“小打小鬧”,而要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深入思考美術如何契合時代發展所需、表達時代精神所向。回首20世紀中國美術史,徐悲鴻的奔馬、潘天壽的花鳥、李可染“為(wei) 祖國山河立傳(chuan) ”的紅色山水、王朝聞的革命曆史題材雕塑、尹瘦石的民族英雄人物、古元的抗戰版畫等,都很好地回答了美術的時代命題。老一輩美術工作者在守正創新中,生動詮釋民族精神,展現時代風貌,成就個(ge) 人藝術風格。這些大家名家創新創造的動力,在於(yu) 其“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使美術創作與(yu) 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從(cong) 而使作品有了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

  正是因為(wei) 飽含濃厚的家國情懷,對時代生活的深切觀察與(yu) 體(ti) 悟,激發了美術工作者藝術創新的靈感,使其筆墨之間生機勃發。像石魯的藝術之路,緊密圍繞“生活為(wei) 我出新意,我為(wei) 生活傳(chuan) 精神”展開,在傳(chuan) 統文脈與(yu) 時代生活間不斷探索。透過《南泥灣途中》《東(dong) 方欲曉》等美術作品,能夠深切感受到畫家豐(feng) 富的生活體(ti) 驗以及藝術風貌的變化。吳冠中主張美術創作應如“風箏不斷線”,這根“線”連著傳(chuan) 統、緊係著時代生活和人民大眾(zhong) 的審美情感。對這一理念的踐行,讓他走出一條屬於(yu) 自己的藝術道路。這些例子證明,藝術創新的種子不可能脫離時代生活的土壤而萌發。時代生活給予創作者的最真實的情感體(ti) 驗,構成其美術創作根本的動力。

  自古以來,畫家都不是時代的旁觀者。他們(men) 追隨時代步伐,提煉現實生活,通過藝術升華成就時代精神氣象。在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轉型過程中,這種傳(chuan) 統依然在延續。新的時代需求,促使美術工作者大膽革新,緊扣時代脈搏,形成新中國美術的特色,譜寫(xie) 新的時代華章。近年來,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繁榮發展,既增強了美術工作者唱響昂揚時代主旋律的責任感,也為(wei) 美術工作者提出更多表現“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的現實命題。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將目光轉向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偉(wei) 大的時代創造,自覺為(wei) 時代和人民放歌。特別是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等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圍繞決(jue) 戰脫貧攻堅、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等重大主題,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風險挑戰,創作了一批重溫曆史、表現生活、反映時代的美術作品,留下了豐(feng) 富的藝術圖像,為(wei) 培根鑄魂貢獻了力量。

  新時代的生活更加豐(feng) 富多彩。從(cong) 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的角度而言,當下美術創作或許還不夠豐(feng) 富、藝術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作品未能真正實現與(yu) 時代精神深度契合。比如有的創作雖然聚焦現實,但多是小題材、小情調;有的創作,雖然捕捉到時代的生活細節、發展趨勢,但提煉升華不夠,缺乏思想深度。當下,互聯網傳(chuan) 播促使藝術觀念和藝術評價(jia) 標準發生變化,美術工作者更需沉下心來,以“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創作出叫得響、傳(chuan) 得開、留得住的好作品。

  時代在發展,美術工作者隻有緊跟時代步伐,其藝術創作才能葆有活力,才能以不同的風格和麵貌,描繪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畫卷。(吳豔麗(li)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