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國碳市場將擴容升級千億規模可期

發布時間:2022-01-26 16:32: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為(wei) 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有望實現擴容升級和新一輪規模增長。從(cong) 目前的進度來看,建材、有色兩(liang) 個(ge) 行業(ye) 或成為(wei) 第二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ye) ,而石化和化工行業(ye) 相關(guan) 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ye) 符合納入條件。業(ye) 內(nei) 預計,按照目前的碳價(jia) 水平,到碳達峰的2030年,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yi) 元。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ye) 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約45億(yi) 噸二氧化碳。“總體(ti) 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價(jia) 格發現機製作用初步顯現,企業(ye) 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進企業(ye) 減排溫室氣體(ti) 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修訂完善相關(guan) 法規製度和技術規範,切實抓好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碳市場回顧與(yu) 展望(2022)》指出,根據目前的交易量測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換手率在3%左右。與(yu) 歐盟碳市場相比,中國全國碳市場尚處於(yu) 發展初期,市場活躍程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為(wei) 提升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擴大行業(ye) 覆蓋範圍和交易主體(ti) 範圍是當務之急。“2022年全國碳市場有望實現交易主體(ti) 擴容和新一輪規模增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chuan) 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是碳排放的重點行業(ye) 。目前這些行業(ye) 具備進入碳市場的良好基礎和前期準備,有望較快被納入全國碳市場。

  據了解,2021年生態環境部已分別委托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hui)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協會(hui) 、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開展建材、有色金屬、鋼鐵行業(ye) 參與(yu) 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guan) 工作。

  石油和化工行業(ye) 的相關(guan) 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e) 聯合會(hui) (下稱“石化聯合會(hui) ”)產(chan) 業(ye) 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按照生態環境部設定的標準,目前看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ye) 符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條件。據透露,受相關(guan) 部門委托,石化聯合會(hui) 正在開展石化和化工行業(ye) 碳配額分配方案、全國碳市場運行測試方案等的研究工作。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yu) 展望(2022)》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會(hui) 逐步完成除發電行業(ye) 外的其他七個(ge) 重點能耗行業(ye)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的納入。預計完成八大行業(ye) 覆蓋之後,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總量有可能會(hui) 從(cong) 目前的45億(yi) 噸擴容到70億(yi) 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價(jia) 水平,到碳達峰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yi) 元。

  在覆蓋行業(ye) 擴容升級的同時,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將增加市場參與(yu) 主體(ti) ,豐(feng) 富交易產(chan) 品,完善製度規則,強化和其他減汙降碳政策措施的協同性。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yu) 展望(2022)》預期,2022-2023年全國碳市場優(you) 先引入機構投資者,之後逐步引入個(ge) 人投資者。同時,目前全國碳市場主要是現貨交易,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將會(hui) 推出更加市場化與(yu) 金融化的產(chan) 品,增加期權期貨等碳排放交易的衍生品。其次,預期開征碳稅進程將提速,與(yu) 全國碳市場協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此外,全國碳市場的製度規則將進一步完善,碳配額總量設置堅持適度從(cong) 緊。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科認為(wei) ,碳交易產(chan) 品多樣化,可以有效規避交易價(jia) 格波動風險並且增加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活躍度,滿足不同參與(yu) 者的需求,但同時需要注重市場的風險管理。

  孫傳(chuan) 旺建議,目前全國碳市場仍處於(yu) 起步階段,未來還需要從(cong) 多個(ge) 方麵開展建設工作。首先,完善MRV(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體(ti) 係,提高碳核算全流程的一致性、準確性和透明性,夯實碳交易基礎根基;其次,探索碳市場與(yu) 電力市場的聯動模式,強化碳電市場的政策協同、機製互補;此外,引導企業(ye) 加強碳資產(chan) 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企業(ye) 碳賬戶,提高企業(ye) 參與(yu) 碳交易的積極性。(王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