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冠絕千古的蘇軾之詞——讀《蘇軾詞八講》

發布時間:2022-01-27 15: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金祥(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蘇軾猶如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礦,越開采越豐(feng) 贍,越挖掘越深邃,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其豁達樂(le) 觀的人生態度給後人以深沉感悟,而且表現在其豐(feng) 饒充盈的詩詞對後世的無盡滋養(yang) ,研讀和傳(chuan) 頌蘇詞已經並將繼續成為(wei) 永恒的文化話題。日前中信出版集團推出著名詩詞專(zhuan) 家劉少雄撰寫(xie) 的《蘇軾詞八講》,深刻闡發和精透揭示了蘇詞的主要特征以及蘇詞與(yu) 人生的關(guan) 係,生動狀繪和真切展現了蘇軾的文化形象,為(wei) 當下讀者了解冠絕千古的蘇詞藝術提供了一個(ge) 重要的參考文本。

  劉少雄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蘇軾是我國詩詞史上豪放派的開創者,是宋詞發展進入新的曆史階段的揭幕人。詞從(cong) 唐朝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初期,一直都屬於(yu) 品位不高的“豔科”,至北宋時蘇軾將詩的創作理念運用到詞中,不僅(jin) 賦予了詞更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而且從(cong) 根本上提高了詞的文化地位。才華獨步天下的蘇軾,通過擴展詞的題材、突破詞的音律、創新詞的體(ti) 例,成為(wei) 開宗立派的詞壇大師和一代文豪,蘇詞無疑也成為(wei) 中國古代文化中珍貴的藝術遺產(chan) 。宋代以降,蘇詞始終吸引著後世學者不間斷地疏解和闡釋,900多年來蘇詞研究演化為(wei) 中華文化一大熱點和一門顯學,特別是隨著近年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研究的全麵升溫,關(guan) 於(yu) 蘇詞研考與(yu) 探究的熱度也急劇攀升,劉少雄的《蘇軾詞八講》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脫穎而出的一部佳作。

  《蘇軾詞八講》一書(shu) 體(ti) 係龐大且體(ti) 例嚴(yan) 謹,在結構上分為(wei) “詞體(ti) 與(yu) 人情”“詞情的深化”“詞境的開拓”“時空的感喟”“文體(ti) 的抉擇”“行旅的省思”“詠物與(yu) 抒情”和“飄蕩與(yu) 回歸”八個(ge) 章節,這八個(ge) 章節不僅(jin) 與(yu) 原講稿中的八個(ge) 專(zhuan) 題相契合,而且與(yu) 書(shu) 名中的“八講”相對應,每一章節借助多個(ge) 相互關(guan) 聯的時間維度和詞作本體(ti) ,對蘇詞的風格特征以及詞作與(yu) 作者命運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作了勾陳和闡述,從(cong) 而啟誘讀者理解蘇軾為(wei) 何選擇詞這種“微末小道”而不是詩歌來表達精神世界。

  比如第一章“詞體(ti) 與(yu) 人情”,作者對詩詞在唐宋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進行梳理和比照,對詞的文體(ti) 意義(yi) 提出獨到見解,進而較為(wei) 深入地闡發了詞作為(wei) 一種抒情體(ti) 裁的文本屬性和審美特質,指出“詞的情韻是由一種冉冉韶光易逝的感受與(yu) 悠悠音韻節奏結合而成,其主調是好景不長、人生易逝、此情不渝”,強調“詞善於(yu) 表春情,詩則長於(yu) 敘秋感;詞多表達女子的情懷,詩則多抒發士子的情誌”;再如第二章“詞情的深化”,作者以蘇軾在杭州的全部創作曆程為(wei) 經,以疏解和點評杭州題材詞為(wei) 緯,從(cong) 寫(xie) 景、酬贈、思鄉(xiang) 和送別四個(ge) 方麵係統分析了詞作的創作背景和內(nei) 涵寓意,引導讀者認知每一首詞作都是蘇軾彼時境遇和心境的反映與(yu) 折射,萌生一種蘇軾於(yu) 杭州所見的朗月清風同樣會(hui) 照臨(lin) 吹拂自己的美妙感覺。於(yu) 蘇軾而言,人生可以有缺憾,但詞作不能不完美;命運雖然經常作弄蘇軾,而蘇軾卻從(cong) 未敷衍過詞作,作詞不僅(jin) 是蘇軾生活的主要內(nei) 容,而且是蘇軾生存下去的重要理由。有鑒於(yu) 此,一向秉持“不讀宋詞,不足以談感情”的劉少雄,在本書(shu) 中將蘇軾身世遭際、宦海沉浮與(yu) 不同時期創作的詞緊密聯係起來,剖析和厘清蘇軾人生境遇和詞作思想意蘊、藝術風格之間的瓜葛,尤其是闡明詞作創作前和創作後或微妙或顯豁的變化,讓讀者感到蘇軾在承受世間磨難煎熬與(yu) 淬煉的同時,其詞作是怎樣日漸完善並最終實現完美超越,進而成為(wei) 有宋一代詞界的魁首和領袖,這種把人生經曆和詩詞創作融為(wei) 一體(ti) ,通過回首個(ge) 人際遇來剖釋詞作意旨的研究方法,是《蘇軾詞八講》一書(shu) 的最大亮點與(yu) 鮮明特色,也是讀者審視蘇軾精神遺產(chan) 的一個(ge) 新的視點和角度。沿著這一思路,讀者可隨著蘇軾跌宕起伏、風雨飄搖的命運舟船,觀審一代詞宗如何臻入闊大高深的藝術境界。換言之,通過理解蘇軾的人生來理解其詞作的意蘊,這才是全書(shu) 的核心與(yu) 主題。依循我國學界的主流觀點,蘇詞大體(ti) 分為(wei) 三類,即豪放風格、曠達風格和婉約風格,其前期詞作悲壯雄健,猶如江濤破堤,大都屬於(yu) 豪放曠達風格;而後期作品則簡約清逸,恰似桂馥蘭(lan) 香潤肺浸脾,基本屬於(yu) 婉約風格,長久以來人們(men) 更為(wei) 在意和欣賞的是豪放曠達風格的蘇詞,而真正屬於(yu) 豪放曠達風格的蘇詞卻為(wei) 數不多。已故詩詞專(zhuan) 家朱靖華先生在《蘇軾新論》中指出,豪放曠達類詞作僅(jin) 占蘇詞的十分之一左右。蘇詞的豪放曠達就是將慷慨激昂的情感融入詞中,以彰顯作者堅毅的精神氣質,劉少雄教授在書(shu) 中也持此觀點。如上所述,蘇軾寫(xie) 詞與(yu) 其人生遭際直接相關(guan) ,正是在“人生有別”“歲月飄忽”的淒婉與(yu) 感傷(shang) 之中,蘇軾逐漸找到精神的依歸和心靈的安頓。《蘇軾詞八講》立足於(yu) 索解蘇軾從(cong) 詞作中尋求內(nei) 在超脫的密鑰,從(cong) 文體(ti) 到詞境、從(cong) 境遇到人格,由淺入深地剖解和揭櫫蘇詞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的變遷,既有通俗易懂的學理闡釋,也有打動人心的情感揮灑,特別是生動而細膩地闡釋和注解了眾(zhong) 多詞作,這是對蘇詞原作的一種深化和升華。詞如其人。蘇詞與(yu) 其說是豪放不如說是曠達,正如蘇軾遇事往往由窄處向寬處設想、從(cong) 壞處向好處推演,所以才能寫(xie) 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等千古名句,其人生態度才能成為(wei) 後代文人的楷模:從(cong) 容淡定、進退自如、寵辱不驚。蘇軾迷戀詩詞,詩詞也眷顧蘇軾。劉少雄教授通過盤點詞的發展曆程、詞與(yu) 詩的特性區別,以及蘇軾的情感軌跡和生命萍蹤,著重透視和闡發了蘇詞的社會(hui) 價(jia) 值和人格意義(yi) 。正如書(shu) 中所說,蘇軾往往能夠以一種比較正麵的態度,轉換自己的事業(ye) ,在情理中尋求內(nei) 在的平衡,進而展現出較為(wei) 曠達的胸襟。蘇詞中名聲最高的當然是《水調歌頭》,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深切道出了離家遊子的期許和渴盼,對此書(shu) 中評騭“它不隻文辭優(you) 美,情意跌宕有致,更重要的是它傳(chuan) 達了一種溫煦且充滿希望的情懷,寬慰了許多離人的心靈”。蘇詞中最愁腸百結的可能就是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後人從(cong) 中讀出了蘇軾的情真意切和鬱鬱寡歡;而劉少雄教授卻獨抒己見——他對亡妻的悼念,並不僅(jin) 僅(jin) 是生死相隔的深切思憶,其中也哀悼著一份徒然失落的青春歲月與(yu) 理想。這無疑透露出詞中的人文意識和現代精神。

  除了解析和詮釋之外,《蘇軾詞八講》一書(shu) 還有一個(ge) 特點和優(you) 長,就是該書(shu) 文字表達雋逸暢達,語言敘述唯美深情,加之句式長短不一、節奏有疾有緩,富有較強韻律感,律動著人文之美、藝術之美和人性之美,這在一定程度上與(yu) 此書(shu) 脫胎於(yu) 教案講義(yi) 有一定關(guan) 係。蘇軾寫(xie) 詞絕非像柳永等人一樣為(wei) 歌女表演所用,而是將詞作為(wei) 抒發心緒情感的一種載體(ti) ,作為(wei) 揚厲家國情懷的一種手段,所以他才能把詞寫(xie) 得豪情萬(wan) 丈、澎湃激昂、絕世獨立。聞說劉少雄教授對蘇詞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yu) 摯愛,經年浸潤於(yu) 蘇詞的長歌短賦之中,潛移默化地承受蘇詞的教化和熏染,因而該書(shu) 行文流暢、文脈貫通,非常宜於(yu) 朗讀。同時,鑒於(yu) 劉少雄教授極為(wei) 尊奉蘇軾和高度迷戀蘇詞,全書(shu) 由始至終調整和變幻形容用語,竭力稱頌和不吝讚美蘇軾的每一首詞作,以至於(yu) 通過閱讀《蘇軾詞八講》,讀者或許可以重溫那種在現實生活中業(ye) 已隱遁的表述範式,或許能夠找到那種略帶古風、溫潤典雅的話語傳(chuan) 統。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1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