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紫禁城”為視角,看中國曆史

發布時間:2022-01-27 15:57: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郭梅 金夏輝

  曆史類紀錄片《紫禁城》以紫禁城為(wei) 線索,以變局為(wei) 切入點,通過12個(ge) 篇章,講述明清600年曆史中的重要曆史事件,總結了曆史發展中的得與(yu) 失,呈現中華民族的寶貴智慧。它既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整體(ti) 性,又表現了中華民族迥異於(yu) 其他文明的特征,帶領觀眾(zhong) 叩問滄桑曆史、追尋文化根脈。

  紀錄片《紫禁城》站在大曆史的視角,跳出紅牆綠瓦,來講述與(yu) “紫禁城”有關(guan) 的曆史風雲(yun) 。如通過中外文明的對比,來表現中華民族的種種特征。第八集《盛世》講述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時,強調了中英雙方互贈的禮物——玉如意和毛瑟槍,指出“槍和如意,分別代表各自的文化立場”,以此說明中華民族的潛在實力和禮儀(yi) 文明。如通過變局中的中外文明對比,來總結中華民族的曆史教訓。第六集《餘(yu) 暉》介紹了各國的銀礦枯竭所帶來的白銀短缺的變局,指出歐洲國家由於(yu) 白銀短缺建立起初具雛形的現代貨幣體(ti) 係和金融體(ti) 係,而明王朝則由於(yu) 白銀短缺發生了經濟衰退。以此證明了自大和保守思想的嚴(yan) 重危害性,總結了慘痛的曆史教訓。

  “作為(wei) 曆史類紀錄片,如何引導觀眾(zhong) 全麵、深入、清晰地認識曆史,尊重曆史,形成對曆史的自覺,帶動當代人對曆史的追尋與(yu) 叩問,是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創作命題。”《紫禁城》采用了通俗的方式來表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物和曆史的巧妙結合,以及曆史故事和主題歌曲的精彩對照。該片擅長以小見大,通過文物的細節來表現宏觀的曆史。如第二集《基業(ye) 》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李公麟《臨(lin) 韋偃牧放圖卷》中的馬,表現明前期尚武征戰的特點。同時,該片也通過現代技術讓畫卷中的人物動起來,如第一集《王者》讓《皇都積勝圖》中的古人行走起來,並且配以激昂的音樂(le) 和仿真的街道喧鬧聲,表現曆史上的繁華街景。這樣的藝術處理方式顯然打動了受眾(zhong) ,一些網友在彈幕裏指出畫卷中男子穿粉色衣服的細節,說明動態畫卷的表現形式引發了觀眾(zhong) 對於(yu) 明代生活習(xi) 俗等方麵的興(xing) 趣和關(guan) 注。正如該片總導演吳誌勇所言,“文物是一個(ge) 佐證,不是為(wei) 了展示而展示”。而此前的故宮題材紀錄片提及文物,似乎更多是為(wei) 了表現文物本身的製造過程或藝術價(jia) 值,而不是為(wei) 了引入與(yu) 之相關(guan) 的曆史故事。如《故宮》第七集《故宮書(shu) 畫》介紹了書(shu) 畫的創作和保存等過程,而未將書(shu) 畫的內(nei) 容所揭示的客觀世界作為(wei) 重點表現對象。由此可見,《紫禁城》通過文物所承載的曆史信息,更為(wei)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中華文明,加強了觀眾(zhong) 對於(yu) 中華民族的感性認識。

  近年來,故宮題材紀錄片的數量不少,大致可分為(wei) 三類:宏大主題類、微觀主題類、具體(ti) 人物類。其中,《故宮》(2005年)基於(yu) 多個(ge) 宏大主題展開敘述,從(cong) 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和由皇宮到博物院的嬗變曆程等宏觀視角切入,全麵展示了宮殿建築、珍貴文物、人物命運和宮廷生活等方方麵麵,強調了故宮作為(wei) 人類共同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此後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2010年)和《故宮100》(2012年)圍繞微觀主題展開敘述:前者演繹了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東(dong) 西方藝術史,強調了中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寶貴價(jia) 值;後者則基於(yu) 紫禁城建築的實用價(jia) 值,借助微紀錄片的形式,用極具創意的解說詞和影像表現宮殿建築的美學價(jia) 值和文化內(nei) 涵。而《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故宮新事》(2017年)、《我在故宮六百年》(2020年)則記錄了文物工作者在故宮日常工作的點滴。它們(men) 都聚焦於(yu) 文物保護者的故事,不僅(jin) 表現了匠人精神,還展現了文物修複者對於(yu) 文物的理解——以物載道的器物精神。

  縱觀本世紀以來的故宮題材紀錄片,可以發現其發展脈絡呈現出以下兩(liang) 個(ge) 重要特征,即不僅(jin) 視野經曆了“宏觀—微觀—宏觀”的嬗變,其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年輕化。其中,視野的變化是從(cong) 一開始的寬廣的視角,到具體(ti) 的美學價(jia) 值和文化內(nei) 涵的解讀視角,再到文物保護者富有人情味的個(ge) 體(ti) 視角,最終,則是宏大的中華民族視角。而表達方式的年輕化趨勢在《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紫禁城》等片中尤為(wei) 明顯。《故宮100》單集時長不超過六分鍾的微紀錄片形式,符合快節奏社會(hui) 中年輕人的觀賞需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年長修複師的專(zhuan) 注精神和其弟子們(men) 的青春活力,引起不少年輕觀眾(zhong) 的共鳴;《紫禁城》片尾的主題曲憑借歌手的社會(hui) 影響力,以及兼具古意和流行元素的曲風,大大拓展了受眾(zhong) 範圍。

  這兩(liang) 個(ge) 特征的產(chan) 生,與(yu) 社會(hui) 環境的變化具有相關(guan) 性。首先,社會(hui) 經濟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多元的價(jia) 值觀和“宏觀—微觀”的視野嬗變,而當下世界經濟和技術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又需要我們(men) 重新審視和確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身份,催生了“微觀—宏觀”的視野轉型。其次,日新月異的消費社會(hui) ,也拉大了年輕人和中老年人觀賞習(xi) 慣方麵的差異,紀錄片創作者需要借助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吸引年輕觀眾(zhong) ,以進一步實現紀錄片的社會(hui) 價(jia) 值。

  回顧故宮題材紀錄片這一發展脈絡,可見人們(men) 對於(yu) 中華文明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從(cong) 整體(ti) 性的恢宏印象,到具體(ti) 的藝術價(jia) 值、美學價(jia) 值和文化觀念,再到文物保護者的匠人精神和器物精神,直至《紫禁城》所展現的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這個(ge) 認識過程,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精神麵貌和價(jia) 值取向。如《紫禁城》不再僅(jin) 僅(jin) 表現中華民族內(nei) 部,而是聚焦全球視野中的中華民族曆史,借助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讓觀眾(zhong) 看到中華文化的滄桑與(yu) 璀璨。

  上海文藝評論專(zhuan) 項基金特約刊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