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作者:郭衛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關(guan) 係協會(hui) 會(hui) 長)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全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堅持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麵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發展框架內(nei)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等重要理念和重大舉(ju) 措,為(wei) 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wei) 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生動素材。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無論是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還是在環境保護項目建設、科學研究、管理監督方麵,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等領域,都有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湧現出許多感人故事。比如不久前,雲(yun) 南亞(ya) 洲象成為(wei) 世界級“網紅”。從(cong) 北移到南返,象群一路遊走,所經之地的政府和群眾(zhong) 給予嗬護關(guan) 愛,得到國際輿論高度評價(jia) ,為(wei) 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範例。當前,百年變局與(yu) 世紀疫情交織,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認識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十分重要。其中,向世界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hui) 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世界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有助於(yu) 國際社會(hui) 讀懂中國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顯著優(you) 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深刻內(nei) 涵。介紹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智慧,可以為(wei) 生態文明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動力,進一步加強各國交流對話,讓各國共同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提升全球環境治理水平。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還有助於(yu) 提升我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話語權,有效回應關(guan) 切、解疑釋惑,批駁和證偽(wei) 西方一些政客的蠻橫指責;有助於(yu) 展示我國為(wei) 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ti) 係作出的重要貢獻,彰顯我國作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從(cong) 實踐層麵看,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精心設計內(nei) 容。在講故事中注重宣傳(chuan) 闡釋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yi) 、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實踐意義(yi) ,通過一個(ge) 個(ge) 生動事例彰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開展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圍繞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堅決(jue)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充分展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汙染治理力度之大、製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yan) 、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著力介紹各地區各部門采取生態文明試驗區、河湖長製、荒漠治理、綠色金融等新政策新舉(ju) 措取得的實效,反映人民群眾(zhong) 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匯聚合力。發揮好政府部門統籌協調作用,注重動員社會(hui) 力量,從(cong) 親(qin) 曆者的視角講述“帶著露珠”“冒著熱乎氣兒(er) ”的故事。例如,讓雲(yun) 南象群遷徙中被大象光顧了玉米地的大爺、利用無人機跟蹤拍攝象群的工作人員、一路維護交通秩序的民警當講解員,講述他們(men) 的所見所感。通過眾(zhong) 多當事人的分享,向世界講述中國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的豐(feng) 富多彩故事。媒體(ti) 和智庫要進一步加大對生態保護、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關(guan) 注、研究和宣傳(chuan) 力度,精心策劃和推動開展多種形式交流活動,增進國際人士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充分調動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等的積極性,用好外媒、外嘴、外腦,匯集知華友華力量,增添傳(chuan) 播活力、增強傳(chuan) 播實效。
創新渠道方式。在綜合運用信息發布、媒體(ti) 報道、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渠道方式的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ti) 及社交媒體(ti) 平台優(you) 勢,策劃製作微電影、短視頻、紀錄片、動漫等可視化、互動化產(chan) 品,闡釋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feng) 富內(nei) 涵與(yu) 實踐成就。結合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以及其他重大國際論壇等,積極開展對話交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講新講活、講深講透。
不斷提升實效。各國因社會(hui) 製度、自然環境、發展階段不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利益訴求也不同。在傳(chuan) 播中應注重精準,細分受眾(zhong) 對象、把握特點需求、善於(yu) 換位思考,“量身定製”傳(chuan) 播內(nei) 容,真正做到以效果為(wei) 導向。以中外共通的情感和關(guan) 切作為(wei) 切入點,更多挖掘田園之美、動物之萌、人性之善等能夠激發情感共鳴的生動素材,聚焦鮮活個(ge) 體(ti) 、善用感人案例,讓更多“可觸摸”“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激發情感共鳴。在講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同時,實事求是介紹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麵臨(lin) 的問題、困難、挑戰以及我們(men) 所作的努力,以開放自信的姿態贏得國際社會(hui) 理解和尊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