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自然與人文的交響
冰雪文化,自然與(yu) 人文的交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
冰雪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表現出人們(men) 勇敢頑強的意誌品質和巧借自然的創造精神
開放、合作、包容的創新意誌和純淨、無畏、堅毅的精神品質,成為(wei) 當代冰雪文化內(nei) 核,滋養(yang) 著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與(yu) 數字技術的融合中,冰雪文化進一步升級轉化,人們(men) 對冰雪文化的體(ti) 驗也不斷拓展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在即,人們(men) 對冰雪文化的關(guan) 注也逐漸升溫。冰雪文化,源於(yu) 人們(men) 適應嚴(yan) 寒環境的生存需求,體(ti) 現了人類長期在冰雪環境下生產(chan) 生活的精神體(ti) 驗與(yu) 趣味追求,具有季節的約束性、自然的創造性、廣泛的參與(yu) 性、藝術的實踐性等特點。冰雪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表現出人們(men) 勇敢頑強的意誌品質和巧借自然的創造精神。
冰雪文化源遠流長
冰雪文化最早起源於(yu) 何時,已很難追溯。可以說,自冰雪積存區域有人類活動開始,就有冰雪文化存在。位於(yu) 準噶爾盆地北緣的新疆阿勒泰洞穴滑雪岩畫,是迄今發現最為(wei) 久遠的人類滑雪運動記錄之一。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滑雪作為(wei) 人類山地交通方式,距今至少已有1萬(wan) 年的曆史。
麵對寒冷的冬季,我國北方各民族逐漸發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今天人們(men) 喜愛觀賞的“冰燈”,最早就起源於(yu) 古人日常照明的需求。古詩詠歎的“以礬入冰冰不化,以燭照冰光四射”,就描繪了中國古人製冰照明的情形。為(wei) 加強防禦,古人還澆水成冰,再將冰與(yu) 泥土混合,一夜之間就能築起城牆。再比如,古人冬季狩獵時為(wei) 提高追捕速度發明了冰爬犁;人們(men) 利用冰雪儲(chu) 存食物,以解決(jue) 冬季食物供給問題,冬儲(chu) 的習(xi) 慣一直沿襲至今。
當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作為(wei) 休閑娛樂(le) 的冰雪運動、冰雪藝術逐步出現。據《宋史·禮誌》記載,“冰嬉”是有史料考證的古代冰雪休閑活動。至清朝乾隆年間,冰雪運動已很盛行。這一時期的冰雪文化還包括冰滑子、冰車、跑冰鞋、轉龍射球、軲轆冰等等。
鬥轉星移,時代變遷,冰雪文化由生態文化衍生出人文內(nei) 涵。開放、合作、包容的創新意誌和純淨、無畏、堅毅的精神品質,成為(wei) 當代冰雪文化內(nei) 核,滋養(yang) 著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以冰雪為(wei) “物料”創新景觀
冰雪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首先體(ti) 現在以冰雪為(wei) “物料”的創新上。在人們(men) 充滿創造性的手中,冰與(yu) 雪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現代冰雪文化物質化的創新,以藝術性的提升為(wei) 標誌。
人們(men) 通過研製環保化學色素,將無色冰和白色雪改造成彩色冰雪;運用冰燈、冰雕、雪塑造景技術裝點北方城鎮生活空間,更新冰雪應用場景。1963年第一屆哈爾濱冰燈遊園會(hui) 帶動了各地冰雪藝術的興(xing) 起。哈爾濱冰雪大世界20多年來每年在冬季開園。去年底開園的第二十三屆冰雪大世界以“冬奧之光閃耀世界”為(wei) 主題,用冰量23萬(wan) 立方米,色彩繽紛、美輪美奐。
同樣為(wei) 戶外冰雪樂(le) 園的長春冰雪新天地,自2019年起結合度假小鎮模式,打造冰雪旅遊區。在深圳,人們(men) 利用保溫氣膜結構搭建低溫場館,通體(ti) 白色的建築和造雪機等設施模擬出逼真的室內(nei) 冰雪景觀。溫州等地場景化、主題化的室內(nei) 滑雪場、冰雪遊樂(le) 場等,也使冰雪文化突破地理、季候的限製。在這些奇幻的冰雪世界中,巧思無處不在,比如設計師使用冰點較低、無害環保液體(ti) ,製作出了冰雪“低溫噴泉”。
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的設計,更是對冰雪元素的創造性轉化。主場館之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氣勢恢宏,造型采用傳(chuan) 統如意元素,以表達美好祝願。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設計理念來自冰和速度的結合:22條曲麵玻璃幕牆環繞,有如速滑運動員在冰上滑過的痕跡,象征速度與(yu) 激情,同時寓意北京冬奧會(hui) 舉(ju) 辦的2022年。
以冰雪為(wei) 主要“物料”的創意,還體(ti) 現在巧妙化用冰雪元素的藝術創作中。冰上雜技、空中飛雪等相結合的冰雪秀《幻境極光》,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冰雪環境下的視聽體(ti) 驗。作為(wei) 冰上雜技,作品在海內(nei) 外演出贏得觀眾(zhong) 喜愛。冰雪還和傳(chuan) 統藝術結合,如運用版畫雕刻工具在冰表麵進行肌理處理後設色轉印,利用冰融化的特點形成天然耦合、不可複製的畫麵效果,從(cong) 而創作出獨特的冰版畫。
“數字冰雪”延展文化體(ti) 驗
步入數字時代,虛擬現實、數字孿生、虛擬演播等技術在文化領域廣泛應用,助力冰雪文化突破季節約束和轉化限製,創新傳(chuan) 承形式。在與(yu) 數字技術的融合中,冰雪文化進一步升級轉化,人們(men) 對冰雪文化的體(ti) 驗也不斷拓展。比如,360度攝影機拍攝冰雪全景圖像,輔以VR頭盔定位器和隨動可視視角,使用者仿佛置身冰天雪地;VR頭盔設備和室內(nei) 滑雪訓練器械組合,無傷(shang) 害滑雪教學惠及更多冰雪運動愛好者。
數字技術的融入,還創新了冰雪運動主題電視節目的製作。如《奧秘無窮——首鋼滑雪大跳台》,使用“3D+AI”技術,解決(jue) 了高速度、高難度跳台滑雪動作的還原問題,得以對滑雪動作進行更為(wei) 細致的解析。通過對比賽畫麵進行三維渲染和虛擬疊加,觀眾(zhong) 得以同時觀看多個(ge) 運動員的動作,進而看清選手之間的技術差異。即將拉開帷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也會(hui) 采用數字技術進行賽事轉播,屆時將大大豐(feng) 富人們(men) 的觀賽感受。
通過數字技術,“活化”冰雪人物或創建虛擬冰雪人物,是冰雪文化創新發展的新探索。對展現200多年前“冰嬉之典”盛況的《冰嬉圖》進行數字轉化後,原畫中1000多個(ge) 人物“活”了起來,冰上射箭、飛叉、耍刀、使棒等群組互動,為(wei) 人們(men) 生動再現古代大型冰上比試現場。在《2022冬奧冰雪主題虛擬交互音樂(le) 嘉年華——集光之夜》中,虛擬歌手置身逼真的虛擬現場演出,觀眾(zhong) 可以建立自己的虛擬形象進入嘉年華參與(yu) 互動。網絡短片《冰雪少年》以自由式滑雪運動員穀愛淩為(wei) 原型,創造了虛擬冰雪運動員形象。
以冰雪為(wei) 橋梁,積極發揮冰雪文化廣泛的參與(yu) 性,推動冰雪產(chan) 業(ye) 發展。比如,在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上,世界各地的冰雕藝術家、滑雪愛好者匯聚一堂,切磋技藝——冰雪成為(wei) 文化交流的媒介。廣東(dong) 省和黑龍江省開展“交換冬天”旅遊推介會(hui) ,推動冰雪產(chan) 業(ye) 的發展和冰雪文化品牌的打造。2020年,中國數字冰雪運動會(hui) 揭幕賽在廣州打響,“電競+冰雪”的模式吸引各地觀眾(zhong) 走進冰雪世界。
冰雪文化,為(wei) 冰雪賦予溫暖的文化情懷,為(wei) 素淨的冰天雪地注入神奇的藝術生命。冰雪文化凝聚著人類社會(hui) 與(yu) 自然界和諧共處的智慧,體(ti) 現著中華民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實踐經驗。這些探索實踐又進一步推動人們(men) 在傳(chuan) 承創新冰雪文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廖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