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賽場上的“生命守護”
【北京冬奧 我們(men) 來了】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醫療衛生保障對於(yu) 賽事成功舉(ju) 辦至關(guan) 重要。作為(wei) 唯一承擔過2008年夏季奧運會(hui) 和2022年冬季奧運會(hui) 主體(ti) 育場館的醫療保障工作的醫院,就如何守護運動員的生命安全,中日友好醫院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團隊日前接受了記者的專(zhuan) 訪。
醫護人員主要來自急診科、骨科、外科、心髒科、神內(nei) 科等科室
“冬奧會(hui) 的每一個(ge) 場館都會(hui) 有醫療團隊提供醫療保障,同時設有一位醫療官負責整個(ge) 團隊的工作。”本次冬奧會(hui) 開幕式主場館國家體(ti) 育場醫療官、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淩蘭(lan) 介紹,作為(wei) 國家衛健委直屬單位,中日友好醫院將承擔國家體(ti) 育場主場館、延慶高山滑雪場以及興(xing) 奮劑檢測三項任務。
醫院如何選拔人員?“從(cong) 骨科、外科、心髒科、神經內(nei) 科等科室挑選骨幹醫護人員,通過6小時以上的急救知識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才能成為(wei) 一名正式的冬奧醫療誌願者。”淩蘭(lan) 介紹,去年下半年醫院接到這項任務後,經過組織與(yu) 對接,目前32名冬奧醫療誌願者全部進場,醫療站點部署完畢,正在開展現階段的演練任務。
據中日友好醫院創傷(shang) 骨科主任陳瀛介紹,創傷(shang) 骨科是骨科的一個(ge) 分支,主要診治因為(wei) 外傷(shang) 引起的一些骨折或韌帶損傷(shang) 。對於(yu) 一些運動損傷(shang) ,主要采取微創治療。
急診作為(wei) 醫院的窗口,也是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前哨陣地。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國強介紹,重大活動醫療保障中,急診尤為(wei) 重要。中日友好醫院是國內(nei) 最早成立急診科的醫院之一,這次選派精兵強將參加,各個(ge) 科室同時做好後援工作。
重症病人在哪裏,哪裏就會(hui) 出現重症大夫的身影。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段軍(jun) 則講述了一個(ge) 動人的故事——5年前的冬天,一名日本籍滑雪運動員在張家口訓練時受傷(shang) ,有多發骨折、氣胸,病情危重,通過直升機僅(jin) 耗時1小時就轉運到中日友好醫院,經過精心治療,這位運動員很快康複出院。“期待在冬奧賽場能看到他矯健的身影。”
冰雪賽事對診療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冰雪運動是一項相對比較危險的運動,容易跌倒,引起骨折、脫位,以及半月板損傷(shang) 、關(guan) 節勞損,甚至出現一些高危的心腦血管或者胸腹聯合傷(shang) 和凍傷(shang) 的可能性。
“例如高山滑雪項目,比賽時運動員的最高速度約140千米/小時。”本次冬奧會(hui) 高山滑雪賽場醫療保障、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李銳介紹,“每一位高山滑雪醫生麵臨(lin) 的挑戰不僅(jin) 是要在坡度70%左右的高山專(zhuan) 業(ye) 賽道上熟練滑行,還要擁有高超的救治技術。”
“國際雪聯有要求,在4分鍾之內(nei) ,高山滑雪醫生到達出事點。”李銳介紹,到達地點後,還需要在後續運動員過去後才能進入出事點,所以真正可用的時間遠不足4分鍾。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還要第一時間判斷出病人的意識、呼吸、脈搏是不是有問題。李銳解釋,如果意識不清,要考慮到是否頸椎損傷(shang) ;如果呼吸循環不穩定,需考慮是不是要做氣管插管,甚至在雪道上做心髒複蘇。同時還要呼叫救援,決(jue) 定是直升機轉運,還是采用其他方式轉運。
“這些都要在30秒之內(nei) 做出準確判斷,然後在15分鍾內(nei) 包紮、處理、轉運,這在醫院內(nei) 是沒法想象的。”李銳感慨。
為(wei) 了爭(zheng) 分奪秒,保證救援速度,一旦遇到危重病人需要轉運,特殊情況下就需要經直升機轉運。“大家別小看轉運前的評估,實際上在整個(ge) 航空醫療救援裏是最重要、最關(guan) 鍵的一步。”段軍(jun) 表示。
段軍(jun) 介紹,在直升機裏,一旦病人病情發生變化,能借助的隻有醫護經驗和床旁超聲。所以,轉運前的評估特別關(guan) 鍵,評估到位了,準備就會(hui) 到位。如果評估不到位,一旦需要做氣管插管或者心肺複蘇時,就無法進行及時救治。此外,需要評估轉運的方式,比如是帶著氣管插管轉運,還是上ECMO後再轉運,這些評估將直接影響傷(shang) 員的治療效果。
直升機、床旁超聲、ECMO、3D立體(ti) 模型等“神器”做技術支撐
在大眾(zhong) 眼中,可能認為(wei) 航空醫療救援挺簡單的,“叫飛機過去,把病人接過來”,其實,航空醫療救援流程很複雜。“如果轉運前評估到位,由999申請航路,然後確定轉運時間、接收醫院和科室,經專(zhuan) 業(ye) 的轉院團隊攜帶轉運設備,到傷(shang) 員所在地對其進行轉運。”段軍(jun) 介紹。
截至2022年1月,中日友好醫院共完成國內(nei) 外80多例航空醫療轉運。“我也相信,隨著國家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航空醫療救援將會(hui) 發揮越來越好的作用。”
在整個(ge) 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現場,諸如監護儀(yi) 、除顫儀(yi) 、呼吸機、血濾機等先進的醫療設備都是必備的“神器”。段軍(jun) 介紹,比如被視為(wei) 生命支持的“終極武器”ECMO,還有現在被認為(wei) 是重症醫學科醫生“第三隻眼睛”的床旁超聲等。
在這次醫療保障中,科技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wei) 冬奧會(hui) 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場地,大約25萬(wan) 平方米的鳥巢,不僅(jin) 空間大而且還是一個(ge) 環形多層結構,進出很難找到方位。當現場有救援發生的時候,怎麽(me) 能精準到達救治地點?
“向科技求助,讓高科技幫助我們(men) 建立起一個(ge) 鳥巢的3D立體(ti) 模型,在這個(ge) 模型上體(ti) 現出所有醫療元素,包括醫療站站點,每個(ge) 站點配備的人員,站點的麵積,它能覆蓋到多大的麵積,所對應的客戶人群是什麽(me) 。”淩蘭(lan) 介紹,作為(wei) 指揮者,憑著這張3D地圖,就可以總攬全局,指揮的時候也會(hui) 更加清晰,這是中日友好醫院執行醫療保障任務的一個(ge) 亮點。
(光明日報北京1月29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