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裏的虎,威武又浪漫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亭亭
2022虎年伊始,不少博物館推出與(yu) 虎相關(guan) 的文物特展。作為(wei) 古代軍(jun) 武的象征、避邪驅災的神獸(shou) ,虎的形象曾出現在青銅器、玉石和陶瓷等各式各樣的文物上,衍生出圖騰信仰、軍(jun) 武權威等不同形式的虎文化元素。
“山獸(shou) 之君”與(yu) “國之重器”
《說文解字》中稱虎為(wei) “山獸(shou) 之君”。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中王者的標誌,虎的威武氣質也曾出現在被稱為(wei) “國之重器”的先秦青銅器上。江西新幹大洋洲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群中,寫(xie) 實的虎形象是其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其中的明星文物——伏鳥雙尾青銅虎為(wei) 立體(ti) 圓雕虎,虎頭平視前方,齜牙咧嘴,呈蹲伏之態,後部有奇特的平行雙尾。其周身遍飾雲(yun) 雷紋和鱗片紋,較之真虎那種條帶狀的紋路更顯華美,虎背之上還立一小鳥,尖嘴圓眼,甚是可愛,與(yu) 身軀碩大、獠牙尖長的猛虎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
除了伏鳥雙尾青銅虎外,江西新幹大洋洲大墓出土的方鼎和扁足圓鼎的鼎耳上也飾有立體(ti) 的虎雕。與(yu) 同時期的中原器物相比,這種器耳上飾以立體(ti) 虎等形象,成為(wei) 新幹大洋洲大墓銅器的一個(ge) 重要標識。根據文獻記載,商朝的南方曾有一個(ge) 叫“虎方”的方國。有考古學者通過對新幹大洋洲大墓出土的虎文化符號器物的研究,認為(wei) 周邊的贛鄱區域可能就是“虎方”所在,虎便是“虎方”部落的圖騰。
曆史上,西南地區的巴人也是崇尚虎的部族。作為(wei) 巴人精神的承載物,戰國至漢代巴式青銅器上的虎紋遠遠多於(yu) 其他紋飾圖案,成為(wei) 巴人特有的印記。例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戰國虎紋銅戈,援後部至內(nei) 兩(liang) 麵以陰線和浮雕相結合各鑄有一虎首紋,猛虎口張開,獠牙外現,線條簡潔,造型極為(wei) 生動。《後漢書(shu) ·南蠻西南夷列傳(chuan) 》中記載:“廩君於(yu) 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wei) 白虎。”文獻記載顯示,廩君統一了巴氏族,他死後魂魄世為(wei) 白虎。此後,虎便成為(wei) 巴人的圖騰信仰。巴人的活動區域內(nei) 還出土了不少虎鈕錞於(yu) (戰國時期一種青銅樂(le) 器),虎一般是以立體(ti) 的形態立於(yu) 錞於(yu) 頂部中央。作為(wei) 古代軍(jun) 中特有的打擊樂(le) 器之一,虎鈕錞於(yu) 可能有展現威武軍(jun) 威的寓意。
常見的與(yu) 軍(jun) 事相關(guan) 的虎元素文物是虎符,造型一般為(wei) 猛虎形象。虎符是戰國至漢武帝時期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jun) 隊的信物,分為(wei) 左右兩(liang) 半。從(cong) 陝西曆史博物館所藏的杜虎符銘文來看,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地方將領手中,需兩(liang) 半勘合驗真,方能調兵遣將。
曆史上關(guan) 於(yu) 虎符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yu) 信陵君“竊符救趙”了。《史記·魏公子列傳(chuan) 》記載,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麵臨(lin) 滅國的危機。作為(wei) 趙國的近鄰,魏國也感到唇亡齒寒。信陵君通過如姬竊取魏王的虎符,調動魏軍(jun) 救趙,抗擊秦軍(jun) ,暫保了趙魏兩(liang) 國的安穩。
古人生活中的虎元素
古人認為(wei) 虎枕可避凶除鬼、避邪壓驚。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中有“虎頭作枕,辟惡魘;以置戶上,辟鬼”的記錄。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卒魘寐不寤方》中也記有“以虎頭枕尤佳”,可以治療“臥忽不寤”的病症。
從(cong) 存世的虎形枕來看,多是宋金時期磁州窯係燒造的瓷枕,主要流行於(yu) 河南、山西等地。從(cong) 上海博物館藏的金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來看,整體(ti) 為(wei) 模製成型,作臥虎狀,眼睛圓鼓,齜牙咧嘴,背部為(wei) 白底黑彩的枕麵,繪以雁銜蘆葦紋,黃彩虎身之上以黑彩描繪虎斑。為(wei) 防燒造時炸裂,瓷枕都要設出氣孔。虎紋枕的出氣孔在其虎頭鼻孔位置,因鼻頭施有黑彩,不細觀很難察覺,隱而不露,設計甚是巧妙。
除了用虎的形象製作枕頭外,東(dong)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流行一種被稱為(wei) “虎子”的瓷器,一般認為(wei) 是古人的溺器,據說其造型取自李廣將軍(jun) 射虎而鑄虎形溺器的故事。《西京雜記》中記載:“李廣與(yu) 兄弟共獵於(yu) 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鑄銅象其形為(wei) 溲器,示厭辱之也。”從(cong) 浙江省博物館藏的一件西晉越窯青釉“虎子”來看,器身為(wei) 繭形,圓口上揚,虎頭張口瞪眼,四肢作蹲伏狀,背部有可手持的橋形提梁,器內(nei) 中空可作容器,極具實用性。
作為(wei) 百獸(shou) 之王,虎很早就被納入古人的文化認知中。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遺址出土的3組蚌塑龍虎圖案,是新石器時代的人工遺存。其中,M45墓主人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各用蚌殼擺塑一龍一虎。其中,虎的形態極為(wei) 具象,虎頭向下,身軀呈行走狀,略粗的尾巴末端下垂。這種左右龍虎的造型,自然讓人想到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四靈傳(chuan) 說。考古學家認為(wei) 墓主人應是氏族部落首領,這種布局在先民眼中可能是一種升天儀(yi) 式,或是通過這種布局,讓墓主人死後可具備與(yu) 天神、祖先溝通的能力。
古人在早期茹毛飲血的生活中,與(yu) 虎已經有過無數次接觸。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的商虎食人卣,虎的前爪懷抱一人,人頭正位於(yu) 張開的虎口獠牙之下。《左傳(chuan) 》中記有楚國的令尹子文曾被“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這件青銅虎卣的虎將人抱於(yu) 胸前,人的手則放於(yu) 虎身,有點類似虎母喂乳人類幼童的情景。不過,此虎大張虎嘴、獠牙外露,不得不讓人想到這更像是其進食的模樣。有學者認為(wei) 虎卣上的人周身繪有怪紋,更像是鬼魅,虎卣表現的是虎食鬼魅的場景。
東(dong) 漢王充的《論衡》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wan) 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從(cong) 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東(dong) 漢時期古人已有虎食惡鬼的迷信觀念,虎食人卣為(wei) 商代器物,雖年代更早,但確實有可能表現的是虎食鬼的形象。
傳(chuan) 世美玉與(yu) 虎
商周時期還有不少片雕的玉虎形象,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商代玉虎,雕琢簡練神形畢現,玉虎圓眼大口、身軀矯健、尾部蜷曲上翹,整體(ti) 線條頗有力度,似一狂奔中的猛虎形象。《周禮》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dong) 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的記載,其中的“白琥”一般認為(wei) 就是虎形的玉器。
上海博物館還藏有一件金朝的俏色虎紋玉飾,這件玉雕屬於(yu) 遼金時期春水玉和秋山玉的範疇。春水、秋山指的是契丹族在春秋兩(liang) 季狩獵捺缽(契丹語詞,意為(wei) 遼帝的行營)的活動。遼人為(wei) 契丹族,他們(men) 原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所遷之地的行營謂之捺缽,這種習(xi) 俗後被金人承襲,成為(wei) 春秋兩(liang) 季的狩獵活動。春水玉一般表現的是春天用海東(dong) 青捕啄天鵝的情景,秋山玉則體(ti) 現了秋季圍獵虎鹿的情景。北國秋景,樹葉枯黃,秋山玉多以玉皮(玉料在未加工前,作為(wei) 一種天然礦物,往往在玉質外有一層石質包裹物,俗稱玉皮)做秋色,用俏色的手法表現秋葉。這件金朝俏色虎紋玉飾中,猛虎的身軀和靈草便是利用玉石原有的玉皮雕琢而成,與(yu) 周邊透雕的樹木相偕成趣,充滿秋涼的山野之美。
數千年的中國曆史中,有關(guan) 虎的文物數不勝數。在中國古人眼中,虎有別於(yu) 其他猛獸(shou) 。除了帶有神話色彩的龍之外,十二生肖大都是與(yu) 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禽獸(shou) ,虎在其中略顯另類。將虎納入十二生肖,可以看出古人對虎與(yu) 人密切關(guan) 係的一種認可。除了與(yu) 虎相關(guan) 的重要文物外,從(cong) 民間工藝品布老虎、虎頭鞋等也能看出人們(men) 對虎的喜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