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2》:弄堂煙火裏的革命傳奇
作者:韋 武
長期以來,革命傳(chuan) 奇題材是我國劇集市場頗受觀眾(zhong) 喜愛的一個(ge) 類型。一些集民族精神與(yu) 傳(chuan) 奇敘事於(yu) 一體(ti) 的作品,立足民間立場,從(cong) 個(ge) 體(ti) 命運和時代背景的映襯中勾勒革命者的理想信念與(yu) 家國情懷。近日播出的電視劇《勇敢的心2》,延續前作的題材和風格,把敘述時空定位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外灘租界,講述了一個(ge) 平凡“小人物”佟家儒從(cong) 開始對戰事的漠不關(guan) 心到運用膽識和智慧對抗侵略者的故事。
相較於(yu) 以真實人物和事件為(wei) 素材的劇作,革命傳(chuan) 奇劇往往將視線透過厚重的曆史底色,描摹戰爭(zheng) 期間普通人的心路曆程與(yu) 生活圖景。在《勇敢的心2》中,主人公佟家儒作為(wei) 中學國文教員,本是一位有拳拳愛國之心但不願惹是生非的普通人,在目睹親(qin) 人與(yu) 學生慘遭日寇毒手之後,逐漸成長為(wei) 殫謀戮力、不畏犧牲地對抗敵人的勇士。劇作以佟家儒這一人物為(wei) 中心,展現了平民無辜遭屠、日軍(jun) 嚴(yan) 酷刑訊以及慘烈的正麵戰場等場景,佟家儒的義(yi) 舉(ju) 也獲得了鄰居的幫助、同事的維護和學生的支援,生發於(yu) 市井中的人情暖意,讓觀眾(zhong) 看到了各階層愛國民眾(zhong) 以自己的方式彰顯的民族情懷。
該劇在風格化的故事講述和立體(ti) 化的人物塑造方麵實現了互融互彰的藝術效果。一方麵,它貼合了當下愈趨年輕化的審美口味,有效地在故事場域中提升了革命精神的傳(chuan) 播力與(yu) 感染力。如歐陽公瑾、沈童等人組建的“鐵血英雄團”,煥發出英雄主義(yi) 和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的精神力量,青年學子的熱血元素提振了作品的“精氣神”。另一方麵,通過刻畫人物性格和表演上的“反差張力”建構戲劇情境。如日常處於(yu) 醉酒狀態中的陳老師在關(guan) 鍵時刻舍生取義(yi) 刺殺日本特使,不僅(jin) 讓這一角色更有立體(ti) 感,也是真實曆史中愛國師生“前仆後繼赴國難”的生動寫(xie) 照。兼具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醫生身份的董淑梅流露出“外冷心熱”的性格標識,在執行任務和麵臨(lin) 行刑的場景中,均以一種冷靜的態度和無畏的氣概,彰顯巾幗本色。
《勇敢的心2》描畫了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背景下愛國師生不屈不撓的鬥爭(zheng) ,彰顯民族自信的堅定力量。基於(yu) 師生的不同視角,透視精神理想的代際相傳(chuan) ,如佟家儒在國文課堂教導學生們(men) 朗讀的《少年中國說》《獄中上母書(shu) 》等,不僅(jin) 讓愛國信念的傳(chuan) 輸擲地有聲,也讓“講台”成為(wei) 了另一種“戰場”的代言。尤其是他怒斥市府督學唐為(wei) 人的橋段,運用文天祥、陸秀夫、李定國等人的事例,揭示了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至今源於(yu) 一代代仁人誌士撐起的脊梁,從(cong) 而有力地駁斥了唐為(wei) 人的漢奸論調。“師者,傳(chuan) 道受業(ye) 解惑者也”“以仁心為(wei) 己任,雖道遠而彌厲”等引經據典、貼合文人氣質的台詞語言,也更為(wei) 顯揚民族氣節貫穿曆史的崇高感。此外,該劇還巧妙利用中國化的傳(chuan) 奇元素,實現了倫(lun) 理道德秩序與(yu) 敘事情節的有機互滲,如歐陽公瑾的刺殺巧妙結合京劇《群英會(hui) 》的演繹,在現實與(yu) 劇目的互文中抒發別出機杼的隱喻意味和敘事機能。佟家儒與(yu) 算命先生尤半仙憑借古籍記載的機關(guan) 技巧與(yu) 算命話術,精心設局擊斃日軍(jun) 劊子手小野中尉等。
劇中的上海城在民俗文化與(yu) 年代質感的疊映下顯現出地域特色,方言的使用、弄堂街景的呈現以及富有民國“摩登”感的歌廳、旗袍等元素賦予了作品濃厚的煙火氣息,重現了城市的感官體(ti) 驗,由此形成審美表達層麵“革命史詩”與(yu) “民間傳(chuan) 奇”的交融互映。多元的城市空間賦予了角色不同的功能意義(yi) ,引出劇中各個(ge) 階層、群體(ti) 麵對日軍(jun) 的不同態度,魏中丞中學、歐陽公館和弄堂等空間呈現的人物形象差別迥異,此間的情感糾葛與(yu) 戲劇衝(chong) 突也表現得更為(wei) 真實、極致,在正麵人物與(yu) 反麵人物的對比下,昭示了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總體(ti) 而言,《勇敢的心2》在營造年代質感、刻畫英雄群像等方麵均有可圈可點之處。相較於(yu) 前作《勇敢的心》,該劇雖植根不同的地域空間,卻續寫(xie) 了同樣百折不撓、可歌可泣的抗戰精神。劇作雖然在人設的飽滿度、表演的精準度等方麵還有提升空間,但為(wei) 革命傳(chuan) 奇劇的創作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韋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