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如何避免“手術一時爽,修複難上天”
“手術一時爽,修複難上天。一次因衝(chong) 動進行的低價(jia) 且不專(zhuan) 業(ye) 的(醫美整形)手術,後麵可能10年都在漫漫維權路上,並且可能要花幾十倍、上百倍的錢去修複。”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石蕾曾在她的微博賬號上直言不諱地這樣說。石蕾坦言,她現在做的近一半的手術,都是為(wei) 醫美整形失敗的患者進行修複。
在眾(zhong) 多整形修複的患者裏,李洋(化名)讓石蕾印象最為(wei) 深刻。“爛臉”對於(yu) 李洋來說,是一種寫(xie) 實描述而不是誇張的修辭。石蕾第一次見到李洋時,她的額頭連著半個(ge) 頭頂都已經沒有了皮膚,紅色的皮下組織直接裸露在外麵,大約有一個(ge) 巴掌大小。
李洋僅(jin) 僅(jin) 是注射了某種材料——一種微創操作。當李洋找到石蕾時,石蕾發現“超聲核磁的分辨率都不足以定位她麵部廣泛分布的小劑量材料。”也就是說,李洋的臉上彌散著注射進去的材料,而材料是什麽(me) ,李洋自己並不知道,醫生更是無從(cong) 知曉。
石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相對於(yu) 割雙眼皮、隆鼻等傳(chuan) 統整形項目,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的是包括注射某種材料在內(nei) 的非傳(chuan) 統整形項目,比如水光針、肉毒素、玻尿酸、膠原蛋白等注射都屬於(yu) 這一類。此外,還有聲、光、電類項目,比如超聲刀、激光、熱瑪吉等。
注射類整形項目,因為(wei) 屬於(yu) 微創操作,所以給大眾(zhong) 造成了一種“不會(hui) 有什麽(me) 風險”的錯覺,而事實並非如此。石蕾說,曾經風行一時的奧美定,學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一種無色透明類似果凍狀的液態物質,“據說損害了幾十萬(wan) 名中國女性的身體(ti) ,而且真實的數據,可能比這個(ge) 還要多。”
2006年,因疑似不良事件和患者投訴,奧美定被國家藥監局叫停,當年報道:“全國到目前注射奧美定的消費者有多少並無精確統計,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喬(qiao) 群教授曾保守估計,至少有30萬(wan) 人”。
奧美定被稱作人造脂肪,可以用來填充身體(ti) 的多個(ge) 部位,被不少女性用來隆胸。該材料注射進身體(ti) 之後,會(hui) 遊走於(yu) 身體(ti) 各處,損害身體(ti) 的神經係統和器官組織,有女性在用奧美定隆胸後乳房壞死,不得不將其切除。
除了注射類整形項目存在風險,其他整形手術也都有風險。2021年5月,杭州一名女子因做吸脂填充手術而不幸離世的消息一度引爆網絡。
醫美整形失敗後的維權也較多見,2016年至2020年,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受理的醫療美容糾紛案,占同期醫療糾紛案件數比例從(cong) 10.8%上升至27.0%。
不斷曝光的負麵消息並沒能打擊求美者的積極性。中國整形美容協會(hui) 發布的年度報告預測,2022年中國整形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yi) 元。據艾瑞谘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ye) 洞察白皮書(shu) 》(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顯示,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yi) 元。這個(ge) 規模還是當年增速降低至22%的結果。
不開刀的醫美也有很大風險,“修複難上天”
中國醫美整形行業(ye) 的迅速擴張背後存在著諸多問題,找石蕾做修複的患者在不斷增多。李洋找到石蕾時,幾乎是哭著求她做修複,因為(wei) “爛臉”嚴(yan) 重,且精神狀態不穩定,李洋已經被多位醫生拒診。石蕾用了近一年時間、4次手術才為(wei) 李洋做好修複。
因為(wei) 部分皮膚已經潰爛缺失,石蕾為(wei) 李洋的頭皮埋置了像氣球一樣的擴張器,把皮膚撐大,以補足缺失的部分。經過修複,“她至少可以比較正常地融入人群,走在路上,不會(hui) 被看作一個(ge) 怪物”。
在石蕾看來,李洋是幸運的,至少她融入了正常生活,而有一些患者因為(wei) 注射不明材料甚至會(hui) 失明、偏癱,“所以說,不開刀的醫美也一樣有很大風險,不是到美容院做個(ge) 臉那麽(me) 簡單,大家其實是把醫美的風險看得太輕了。”石蕾說。
《白皮書(shu) 》顯示,目前醫美市場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僅(jin) 為(wei) 33.3%,即每3支針劑當中,就有兩(liang) 支是水貨、假貨等非法針劑。已經被國家明令禁止7年的奧美定,現在依然披著玻尿酸的外衣混跡於(yu) 醫美整形市場。
網友米米曾在網上分享過自己注射奧美定之後的慘痛經曆。她在額頭、臥蠶、山根、鼻梁、鼻頭和下巴注射過奧美定。結果鼻頭發生了皮膚破潰,米米又不得不去做奧美定取出手術,但是由於(yu) 奧美定已經廣泛滲入組織中,還把米米的一根血管徹底堵死,所以最後隻能把一些“肉和組織一起挖出來,整個(ge) 皮下就空掉了”。後來,米米又做了3次鼻部整形,包括在鼻頭墊了一塊自體(ti) 肋骨,鼻頭上依然有一處無法消除的凹痕。
如果把所有整形失敗的人比喻成一座冰山,那麽(me) 露在水麵上可以被看見的一角,是因整形而去世以及被曝光的極端案例,而水麵下的主體(ti) 部分是眾(zhong) 多像李洋、米米這樣的人,整形雖然沒有危及她們(men) 的生命,但她們(men) 同樣是不規範、甚至是不合法整形操作的受害者。
被熟人給坑了
石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接診的修複患者中,有很多是因為(wei) 熟人介紹而去做醫美整形,李洋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李洋在醫療器械行業(ye) 工作,經同事介紹買(mai) 了某種材料後,就和同事在家相互注射,“根本不知道注射了什麽(me) ,一些未知的材料會(hui) 被商家用各種噱頭包裝,無法分辨它的真實成分。”石蕾說。
糕糕是醫美整形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有很多專(zhuan) 業(ye) 水平比較差的整形機構,對外推廣時會(hui) 誇大整形後的效果,比如廣告裏很少有整形者的前後對比圖,而是直接宣傳(chuan) 整形後的“網紅臉”。這些機構的從(cong) 業(ye) 人員為(wei) 了賺取提成,不斷介紹熟人來整形。
糕糕說,對於(yu) 普通人,如果自己在醫美整形方麵需要從(cong) 無到有做功課、查資料、選機構,比較費事費力,但是如果有熟人幫介紹,再加上機構看起來讓人心動的宣傳(chuan) ,很多人就經不住誘惑了。“如果需要你自己去做功課的話,還可能會(hui) 看到整形失敗的案例,然而如果隻聽熟人介紹的話,就隻會(hui) 看到成功的案例。”糕糕說。
北京朝陽區法院經辦的醫美整形案件的詳細數據進一步說明,不少求美者在不正規、不合法的整形機構裏成了待宰的羔羊。這些案件中,機構存在過錯情形的占96.9%,操作不當的約占90.8%,涉及欺詐、虛假宣傳(chuan) 的占72.1%,涉及醫師或其他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無相應資質的約占61.9%(同一案件可能主張多項過錯情形)。
針對醫美整形機構的誇大甚至是虛假廣告行為(wei) ,2021年6月,國家衛健委聯合7個(ge) 部門聯合出台的《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zhuan) 項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明確要求:“依法規範醫療美容服務信息和醫療廣告行為(wei) ,嚴(yan) 厲打擊虛假醫療美容類廣告、信息以及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
醫美整形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行為(wei)
《工作方案》明確指出:“醫療美容活動涉及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ye) 許可證才能開展執業(ye) 活動。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具備法定條件,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不得違法采購、使用醫療美容類藥品和醫療器械,不得發布醫療廣告或變相發布廣告。”
“醫美整形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行為(wei) 。”石蕾說。所有涉及老百姓生命健康的醫療行為(wei) 都存在風險,為(wei) 了把這個(ge) 風險降到最低,醫生會(hui) 進行漫長的學習(xi) 、訓練,最後還要經過嚴(yan) 格的考試篩選。
石蕾表示,合格的整形醫生必須取得執業(ye) 醫師證明,考取下來平均需要5-8年的時間,其中要經過正規大學的係統學習(xi) 和多年的實習(xi) ,考取執業(ye) 醫師證明後還要經過至少兩(liang) 年以上的積累才能夠獨立操作醫美整形項目。
2018年,中國數據研究中心和中國整形美容協會(hui) 醫療風險管控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shu) 》指出,我國醫美行業(ye) 的合規執業(ye) 者大約隻有1.7萬(wan) 名,而非法執業(ye) 者數量卻超過15萬(wan) 名。這些非法執業(ye) 者中不乏隻經曆幾個(ge) 月、甚至幾周培訓的美容師、美甲師、美發師等,他們(men) 穿上白大褂,搖身一變成為(wei) “整形醫生”。
現實是,很多消費者並沒有把醫美整形看成一種醫療行為(wei) 。石蕾說,有的人覺得和去飯店吃頓飯一樣輕鬆。像李洋這種在家往自己臉上注射材料的人不在少數,不少網絡博主在小紅書(shu) 、抖音等網絡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家打水光針的經曆,並告訴網友,整個(ge) 過程輕鬆、簡單。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找石蕾做修複手術的患者,絕大部分都不是第一次做修複。糕糕說,一些不正規的醫美整形機構承諾做了不滿意可以重新做,然而第一次做不好的話,後麵其實也很難做好。
對於(yu) 想要進行醫美整形的求美者,石蕾建議,要去正規的醫院或者機構,找有相關(guan) 資質的醫生。此外,還需要認真做功課,不能僅(jin) 憑一些宣傳(chuan) 廣告就做出選擇,盡量避免“手術一時爽,修複難上天”的悲劇。(記者 劉昶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