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未來之城”守護曆史文脈

發布時間:2022-02-08 14:33:00來源: 新華社

 

  雄安新區,這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目前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

  火熱建設場景背後,一座“文化大廈”也在同步構建。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中同步開展曆史文化全麵普查,並進行科學性保護。

  “千年大計”與(yu) 千年文脈

  雄安新區設立四年多來,已累計實施重點項目177個(ge) ,總投資額超過6000億(yi) 元。

  在基建火速推進的同時,在村莊、田野,還有一支隊伍與(yu) 時間賽跑。考古工作者不斷尋根溯源,為(wei) 延續雄安曆史文脈留下了重要資料。

  一個(ge) 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guan) 鍵要傳(chuan) 承好曆史文脈,注重對曆史文物和曆史風貌的保護。“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延續曆史文脈”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

  容城縣南陽村南陽遺址,是雄安新區麵積最大的一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雄安新區設立後不久,這裏就迎來了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高規格聯合考古隊。

  2017年5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當時為(wei)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成立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秉持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開啟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

  走進毗鄰南陽遺址的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yu) 考古工作站,文物工作者們(men) 守在一線。一處高懸的地圖,大略勾勒出南陽遺址四年多來的考古圖譜。

  考古隊開展了40餘(yu) 平方公裏考古調查,發現了以南陽遺址、晾馬台遺址為(wei) 核心的“大南陽”遺址聚落群,文化遺存年代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宋金時期,文化發展延續近三千年,考古學文化發展連續,傳(chuan) 承脈絡軌跡清晰。

  “經過考古發掘,基本確定南陽遺址主體(ti) 文化遺存應是兩(liang) 座戰國城址,主要文化內(nei) 涵為(wei) 東(dong) 周至漢代的燕文化。”考古隊領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介紹,戰國時期城址以及“易市”陶文陶片的發現,為(wei) 尋找戰國中期燕國南部城邑“易”提供了重要線索。

  河北自古稱為(wei) “燕趙”。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曾五次遷都。雄安考古,有一個(ge) 重大課題,就是進一步尋覓、梳理、發掘和印證為(wei) 中華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氣質的燕文化的源流。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說,作為(wei) 河北古文化遺存最為(wei) 密集的區域之一,雄安新區的文物數量多、埋藏深且年代跨度大,前期考古調查至關(guan) 重要。

  聯合考古隊以鄉(xiang) 鎮為(wei) 單元分組作業(ye) ,以村為(wei) 基本走訪對象,對雄安新區規劃的1770平方公裏區域進行了係統考古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遺存263處。完成起步區內(nei) 50處古遺址古墓葬的考古勘探和試掘,勘探麵積213.5萬(wan) 平方米,為(wei) 新區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裏除了深厚的曆史積澱,還有深刻的紅色烙印。走進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澱區人民不畏犧牲、與(yu) 敵搏鬥的場景。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zhuan) 打鬼子兵……”這首記錄抗日戰爭(zheng) 期間雁翎隊神勇表現的民謠,至今仍在白洋澱一帶傳(chuan) 唱。

  雄安新區明確了2022年啟動區顯雛形、出形象的目標。按照規劃,到2022年底啟動區“四梁八柱”將全部建成,交通路網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將打通,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生態景觀體(ti) 係基本形成。一處處文化遺存經由考古而愈加鮮活、明晰,讓這座“未來之城”與(yu) 千年文脈交相輝映。未來,一座具有雄安特色的曆史博物館,將生動地講述這裏的千年故事。

  “智慧之光”與(yu) 美麗(li) 鄉(xiang) 愁

  施工處塔吊林立、車輛轟鳴,完工處道路寬敞、路麵整潔、綠化成片……在雄安,除了能看到這片“全國最大的工地”,人們(men) 看不到的“雲(yun) 上雄安”數字智能之城也在同步進行。然而,在大家看不到的背後,新區每建設一棟樓,都會(hui) 在數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棟數字大樓。現實中哪怕更換一個(ge) 路燈,都能顯示出來。每一棟建築都是計算好的,運來的材料直接組裝。

  雄安在建設智慧之城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留住自己的過去。

  一大早,雄安新區郊野公園“蓬山居”——“金玉璞家老宅”前便聚滿了來這裏打卡晨練的人,大家有說有笑,氣氛熱鬧。

  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距今約120年曆史,是雄安新區“鄉(xiang) 愁保護點”之一。建築青磚灰瓦的古樸氣質與(yu) 不遠處綠色智能現代的容東(dong) 片區新社區形成不小反差。

  “鄉(xiang) 愁就是你離開了就會(hui) 想念,是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鄉(xiang) 土表達。”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文化和旅遊組組長李丹說,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對於(yu) 農(nong) 村百姓而言,鄉(xiang) 愁是一種近在眼前的真切存在。

  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馬家寨村人劉廣玉在製作木船模型(2019年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雄安新區2018年專(zhuan) 門成立了“記得住鄉(xiang) 愁”專(zhuan) 項行動領導小組和工作專(zhuan) 班,創新提出“鄉(xiang) 愁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並開展全麵普查。

  經過深入調查,一批承載著新區人民集體(ti) 記憶的鄉(xiang) 愁遺存被登記造冊(ce) ,建檔存根。據統計,目前,雄安全域登記在冊(ce) 的物質類鄉(xiang) 愁保護點總數2600餘(yu) 項。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鄉(xiang) 愁專(zhuan) 班組長辛公舜說,郊野公園施工時出現了工程建設和“金玉璞家老宅”位置衝(chong) 突的現象,他們(men) 采取活態保護政策,將老宅原址重建工作納入郊野公園邢台展園項目區的規劃設計中,以原有建築格局、建築材料為(wei) 基礎,融合地方元素,形成了獨具雄安地域特色的建築風貌。

  在郊野公園的西側(ce) ,明朝義(yi) 士楊繼盛的祠堂被保護起來。楊繼盛第十四代孫、容城縣北河照村村民楊四合說,先祖楊繼盛被列入“容城三賢”之一,他從(cong) 小就崇拜有加,現在村子雖然沒了,村民正在等待回遷新居,但楊家後人依然可以定期過來祭拜。

  容東(dong) 片區E組團施工過程中,有15棵上百年的古樹列入“鄉(xiang) 愁樹”目錄。中鐵置業(ye) 雄安公司組建專(zhuan) 業(ye) 團隊,逐樹定位,細化坐標,一樹一策,將5棵位於(yu) 社區服務中心門前的“鄉(xiang) 愁樹”原址保留,另10棵科學移植至民俗公園。

  即將交付的容東(dong) E組團社區服務中心包括健身中心、文化中心、服務中心、養(yang) 老中心等四個(ge) 功能區,是未來安置區群眾(zhong) 集聚活動的地方。“找到了這棵老樹,就找到了家,找到了兒(er) 時記憶。”容城縣南文營村民文占民說,他們(men) 村2019年拆遷,他家的那棵老槐樹就保留在原址。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副局長張雙龍表示,雄安新區建設中,一般遵照的原則是古樹不挪、古建築不拆、古牌坊不搬,實在需要挪的古樹、老物件,也要找合適的地方,讓新城市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xiang) 愁。這樣的保護,不僅(jin) 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長遠謀劃,更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必要之舉(ju) 。

  快速城市化與(yu) 科學性保護

  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如何加強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創新活力,是需要回答的一道時代命題。

  在雄安新區采訪,記者了解到一個(ge) 叫“鄉(xiang) 愁遺產(chan) 構件保護性拆除”的名詞,也就是把不具備整體(ti) 保留價(jia) 值的鄉(xiang) 愁遺產(chan) ,如有年頭的磚雕、青石板、老磚等,由專(zhuan) 業(ye) 拆除隊伍拆下來保存,用於(yu) 未來建設。

  漁船、漁網、漁叉……在安新縣鄉(xiang) 愁老物件庫房,不僅(jin) 存放著獨具白洋澱特色的傳(chuan) 統漁具、農(nong) 具,還保存著為(wei) 數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門窗、柱頂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築構件。

  安新縣文保所所長劉浩正忙著將新入庫的一批建築青磚記錄入檔。劉浩說,將來可選擇合適區域對相關(guan) 鄉(xiang) 愁記憶做合理的再現展示,做到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並存。每一塊磚、每一片瓦的前世今生都有詳細的記錄,未來它們(men) 一定會(hui) “活”起來。

  白洋澱素有“一澱水,一澱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譽。世代生活在這裏的居民用蘆葦造紙、織席、編簍、打簾和製作蘆葦工藝品。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蘆葦畫技藝傳(chuan) 承人楊丙軍(jun) 是安新縣人,從(cong) 小就跟母親(qin) 學習(xi) 葦編技藝。在楊丙軍(jun) 看來,雄安新區的設立為(wei) 蘆葦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推出的反映雄安新區建設現場、標誌性建築物等題材的作品,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ye) 。

  “我希望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蘆葦畫將雄安的風貌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讓雄安的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一種紐帶,成為(wei) 世界了解雄安的窗口。”楊丙軍(jun) 說。

  在大規模的征遷中,越來越多村莊變成城市社區。麵對這種情況,雄安新區正在使用數字手段打造“雲(yun) 空間”,用科技力量守護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未來之城”。雄安新區成立專(zhuan) 門團隊用視頻、照片、VR等方式,記錄雄安新區的老樹、老房子、百姓生活等,並以此建立起“數字鄉(xiang) 愁”文化平台,百姓將來通過網絡就能直觀感受自己鄉(xiang) 村的前世今生。

  “方言是鄉(xiang) 音,也是另一種文化符號。”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宋少俊介紹,他們(men) 已經完成對雄安三縣方言發音的符號化數字化研究,在雄安新區社區、小區、道路等命名領域,正在聚焦打造智慧地理文化數據庫,力圖建成雄安文化圖譜。

  目前,新區正在籌建兩(liang) 座保存農(nong) 耕和漁獵記憶的博物館,同時還在謀劃水鄉(xiang)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傳(chuan) 承工程,以保護和傳(chuan) 承原有水鄉(xiang) 的村落風貌和人文景觀。

  靈動的澱上輕舟,韻味悠長的古樂(le) ,惟妙惟肖的蘆葦畫……未來,在雄安新區,人們(men) 置身於(yu) 金融島、總部區、創新坊等特色產(chan) 業(ye) 和創新片區,但轉過樓角,還可以尋找到民居、古樹……

  文字記者:李鳳雙、張濤、高博、李繼偉(wei)

  視頻記者:嶽文婷、魏會(hui) 博(報道員)、張文澤(報道員)

  手繪:馬欣譯、任之初

  海報設計:邢玉偉(wei) 、馬欣譯

  新媒體(ti) 編輯:康麗(li) 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