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統籌能源安全保障與綠色轉型

發布時間:2022-02-08 14:4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肖新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在我國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形勢下,去年三、四季度個(ge) 別地方拉閘限電、電煤緊張問題,凸顯了統籌能源安全保障和綠色低碳發展的不易。我國果斷實施了煤炭增產(chan) 保供穩價(jia) 政策,為(wei) 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能源電力消費快速增加。與(yu) 此同時,全球供應鏈供需失衡問題顯現,導致主要經濟體(ti) 對我國產(chan) 品供給依賴度增加,推升了我國產(chan) 品出口和能源消費。隨之而來的是,國內(nei) 煤炭價(jia) 格大幅上漲,引發煤電企業(ye) 虧(kui) 損、電廠存煤量下降、電力供應出現短缺等連鎖反應,衝(chong) 擊我國能源安全。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煤炭增產(chan) 保供穩價(jia) ,對我國能源電力安全具有壓艙石意義(yi) 。

  去年9月底,煤炭增產(chan) 保供穩價(jia) 政策落實後,全國煤炭產(chan) 量快速增長,電廠存煤量也在攀升,煤炭現貨價(jia) 格企穩回落,不但調動了電廠積極性,也保障了能源電力安全供應。總體(ti) 上,我國煤炭增產(chan) 保供穩價(jia) 政策有效增加了優(you) 質產(chan) 能釋放,保障了電煤價(jia) 格相對合理和穩定,在保障能源電力安全方麵取得了重要成效,助力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這一輪能源保供應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統籌能源安全保障和綠色低碳發展的不易,也表明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要認識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是黨(dang) 中央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men) 做,而是我們(men) 自己必須要做。我們(men) 必須增強推進“雙碳”工作的信心,確保我國能源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轉型。

  能源作為(wei) 支持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素,其發展麵臨(lin) 三大問題挑戰:一是如何增加供應,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如何解決(jue) 因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損害?三是如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當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期,我國與(yu) 主要發達國家所麵臨(lin) 的能源問題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發達國家在二戰後至21世紀初,基本解決(jue) 了能源安全問題和能源環境問題,主要是在應對能源低碳轉型發展問題,而我國卻要同時麵對這三個(ge) 問題的嚴(yan) 峻挑戰,困難更大。

  當前看,上述第二個(ge) 問題與(yu) 第三個(ge) 問題已具有協同性效果,總體(ti) 上要求能源清潔低碳利用和高質量發展。為(wei) 此,我國需要統籌好保障能源安全與(yu)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未來,我國建成新型電力係統,將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也有利於(yu) 推進能源安全。但在當前這個(ge) 過渡期,每遇到傳(chuan) 統化石能源加速退出、新能源擔當尚不足的情況,就往往產(chan) 生保障能源安全與(yu)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兩(liang) 難。對此,我國必須做好統籌應對措施,使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為(wei) 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支撐。

  具體(ti) 來說,應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實際,夯實國內(nei) 能源生產(chan) 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氣產(chan) 能穩定增長,加強煤氣油儲(chu) 備能力建設,推進先進儲(chu) 能技術規模化應用,特別是應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guan) ;應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矽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應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wei) 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wei) 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wei) 載體(ti) 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ti) 係;應推動能源技術與(yu) 現代信息、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新模式;應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