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體驗新年俗是文化傳承的路徑
作者:唐偉(wei)
過年了,北京市西城某小學學生的書(shu) 桌上,挺立著一隻威風凜凜的小老虎,這是學校舉(ju) 辦非遺文化體(ti) 驗活動時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據報道,這些年,孩子們(men) 體(ti) 驗的非遺手藝有糖畫、麵塑、臉譜、紮染、草編、皮影、扇麵、彩蛋、風箏、毛猴等。
隨著時代變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年俗,比如微信抖音拜年、反向到異地過年、看電影跨年等,相較於(yu) 守歲、廟會(hui) 、年夜飯等傳(chuan) 統民俗,時下過年方式越來越豐(feng) 富。在延續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的同時,根據個(ge) 性需要而提供更為(wei) 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容,既是順應時代要求的現實之舉(ju) ,也是創造新年俗的必然趨勢。
借助春節這個(ge) 喜慶節日讓青少年接觸與(yu) 體(ti) 驗“非遺”文化,顯然具有多重積極意義(yi) 。一方麵,“非遺”文化是一筆寶貴財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nei) 涵,為(wei) 國人提供著強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創造力,長期浸潤可以開闊個(ge) 人眼界,讓孩子們(men) 在體(ti) 驗中獲得傳(chuan) 統文化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傳(chuan) 統文化所具有無窮魅力,把非遺宣傳(chuan) 、互動,與(yu) 過節有機結合起來,也會(hui) 因團圓氛圍等因素的加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麵,“非遺”體(ti) 驗新年俗是文化傳(chuan) 承的路徑。《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chuan) 並視為(wei) 其文化遺產(chan) 組成部分的各種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guan) 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作為(wei) 文化體(ti) 係的重要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類型多、數量多,但又麵臨(lin) 著極大的保護壓力。由於(yu) 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人的斷代和衰減,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wei) 傳(chuan) 承的文化遺產(chan) 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chuan) 統技藝瀕臨(lin) 消亡,大量有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珍貴實物與(yu) 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要有生命力和持續性,就必須改變“小眾(zhong) 化”“隱秘化”的現狀,培養(yang) 一批知曉、喜愛和參與(yu) 的“粉絲(si) ”,獲得更多受眾(zhong) 才能激活“源頭活水”。而培養(ya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社會(hui) 基礎,“從(cong) 娃娃抓起”尤為(wei) 關(guan) 鍵。青少年作為(wei) 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也是繼承、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最可靠的力量。“非遺”文化體(ti) 驗活動在春節走進中小學生的課餘(yu) 生活,可以極大激起青少年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與(yu) 愛好,讓他們(men) 在認知中去參與(yu) ,在參與(yu) 中去保護與(yu) 傳(chuan) 承。
非遺保護如何走出“人走藝失”困境?實現大眾(zhong) 化才能厚植根基,最終實現“一起向未來”。將非遺文化送進學校,送進社區,線下線上互動,會(hui) 很好地起到潤物無聲的傳(chuan) 承作用。將此路徑不斷延續和擴大,“非遺”保護的大眾(zhong) 化之路必定會(hui) 越走越寬。(唐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