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14】短視頻丨夫妻饃店
【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14】
夜色漸濃,位於(yu) 豫東(dong) 小城項城東(dong) 大街的一家饃店門口,又像往常一樣排起了長隊。
“謔,饃可以出籠了!”31歲的郭書(shu) 嶺朝著媳婦裴新起喊了一聲後,關(guan) 掉蒸汽閥門,拿起一小方凳,放在2米多高的蒸籠前。
一抬腳,一上躥,1米83大個(ge) 子穩穩地站在了凳子上。他架起雙臂,揭下籠屜蓋,一股熱氣升騰起來。瞬間,七八平方米的小店裏饃香飄散。很快,一籠籠熱氣騰騰的白饃便銷售一空。
前幾年,這對河南南陽90後小夫妻,背著七八萬(wan) 元的外債(zhai) ,帶著父母和2歲女兒(er) 來到這裏。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意不好做。“社區派人上門服務,為(wei) 俺跑腿辦理營業(ye) 執照、衛生許可證、健康證,免除了衛生費,還對我的灶台進行改造。”郭書(shu) 嶺的大嗓門中溢滿感激之情。
去年夏天,一場傾(qing) 盆大雨造成街道嚴(yan) 重積水,饃店門口眼看著就被雨水倒灌,市裏組織的搶險救援隊逐個(ge) 清理沿街門店,堆高沙袋,疏通管網,小店才得以安然無恙。“看著大家臉上的雨水和汗水,怪心疼哩!”郭書(shu) 嶺樸實的話語充滿敬意。
“疫情期間,我們(men) 對所有沿街小店店員測量體(ti) 溫,普及防疫知識,並在每個(ge) 小店門口新畫了一米線,提供消殺用品,添設滅蚊燈、防蚊門簾等衛生設施,讓民生小店顯得更溫馨。”水寨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任梅說。
日複一日,寒來暑往。郭書(shu) 嶺夫妻見天淩晨三四點起床,和麵、加酵、醒發、上籠……日子雖辛勞卻充實。
靠著誠信經營,夫妻倆(lia) 不但還完了外債(zhai) ,還新添了兩(liang) 個(ge) 寶寶,並在老家翻修了新房。上個(ge) 月,一家超市老板找上門,定下一筆大單——日供兩(liang) 千個(ge) 饅頭,作為(wei) “超市專(zhuan) 供”。
夫妻倆(lia) 心裏那個(ge) 樂(le) 啊!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01版)
總策劃:楊穀
監製: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剪輯:董大正
配音:張悅鑫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勝昔
製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視頻均由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勝昔/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