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靈動地闡釋文學世界——關於趙依的文學評論集《物色》

發布時間:2022-02-09 17: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邱華棟(中國作協書(shu) 記處書(shu) 記)

  看到趙依的文學評論集《物色:文學的維度與(yu) 標識》(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封麵標題,我不由得會(hui) 心一笑。“物色”在現代漢語中本義(yi) 指尋覓和擇選。對於(yu) 趙依的職業(ye) 而言——此前她是魯迅文學院的教師,現在她又是文學雜誌《中國作家》的編輯,可以說,從(cong)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ye) 以後,她就一直在為(wei) 中國當代文學的優(you) 秀人才與(yu) 優(you) 秀作品服務,這些文字標記了多種文學的維度,可見這名字取得精妙。

  同時,我發現這個(ge) 名字也是趙依在偷偷夾藏“私貨”。為(wei) 何如此說?當代文學研究者都有良好的學曆教養(yang) ,青年一代的創作者如今也多通曉西方理論。趙依在博士學習(xi) 階段學習(xi) 比較文學與(yu) 世界文學,但並沒有因為(wei) 大量西方理論話語的湧入而誤入某種人雲(yun) 亦雲(yun) 的境地,而是一直延續著自己古典學術修養(yang) 的深厚功底,尤見本書(shu) 編目中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是對古代文論的爬梳和體(ti) 悟,她的努力在於(yu) 以古典文學傳(chuan) 統為(wei) 根基的借鑒與(yu) 發揚。這就是她的文學評論中偷偷夾帶的“私貨”。

  “物色”取自《文心雕龍·物色》,點出物和人隨四時更替而變化,“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寫(xie) 作的發生機製環環相扣,“物色”處於(yu) 中間樞紐處,上承時序之影響,再將此影響轉接至心緒情感上。由古及今,文章之學都講究發生論,用當下的文學批評語言說,則是寫(xie) 作的來路、現場和去處,這是趙依研究中最關(guan) 鍵的檢視對象。因此,趙依有意識地加強古今對話,並從(cong) 持續的積極運用中尋找融合的路徑,對古代文論的美學觀念、思維方法的發揚,以及古代文論價(jia) 值的當代生成,在這部評論集諸多篇章中顯現。所以,讀者總能見出趙依筆下極富層次的對話性,她直麵作家作品展開論證,同時將美學意蘊於(yu) “羚羊掛角”中勾勒,潛行於(yu) 言外,以靈動性恰如其分地闡釋居於(yu) 變化的文學世界。

  文學作為(wei) 經驗、想象、情感及精神力量的獨特見證,並未在當代生活中缺席。理論評論作為(wei) 闡明文學要義(yi) 的文體(ti) 領域,以獨特的視角關(guan) 切文學與(yu) 生命世界的互證,這就要求掌握學理、材料進行曆史性分析的同時,以生命化的審美直覺架設文學與(yu) 人生的通途大道。

  學術化和曆史化以及即時性的審美訴求同樣重要。因此,正如趙依這部評論集所昭示的,對文學維度和文學標識的“物色”,一方麵要借用文學史的權力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麵,既然文學的閱讀可被比擬為(wei) “流連萬(wan) 象”,那麽(me) 大千世界則需要通過生命體(ti) 驗的靈動話語進行感受性的表述。

  知識記憶固然重要,行進中的文學生產(chan) ,生發的現象與(yu) 思潮,鋪陳的事實麵貌和經驗形式及其當下性,趙依有意識地進行了更多的捕捉和介入,她企盼的是自己的紛繁思索能夠形成某種有效的對話。評論集收錄的文章中,有一些是典型的文學批評寫(xie) 法,比如對阿來、金宇澄、羅偉(wei) 章、林森等作家作品的細致評論,意在立足我們(men) 時代文學的多重維度與(yu) 未來走向展開思考和討論,這當然極為(wei) 重要。但我更為(wei) 看重的,是這一代人自由的表達、反思和實踐著的青年寫(xie) 作及相關(guan) 文學現象的問題。這些既發生於(yu) 又被寫(xie) 就於(yu) 趙依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十年間的作品,趙依就現象與(yu) 文本進行了細致而及時的觀察、分析與(yu) 判斷,而趙依自己的寫(xie) 作——兼及學術層麵與(yu) 創作層麵,也匯入其中。大致說來,既是知識體(ti) 係的搭建脈絡,古今中外小說詩歌觸類旁通,更是文學生活和青春記憶的載體(ti) ,年輕一代在文學與(yu) 現實之間建立起切實的血肉聯係,而這是屬於(yu) 趙依和他們(men) 這些鮮活年輕生命的“辭以情發”。

  也因為(wei) 此,這部評論集的意義(yi) 不可忽視,因為(wei) 它和作者一樣,都是當代精神的書(shu) 寫(xie) 者和見證者,是一種靈動的文學人生的親(qin) 曆者,它表現為(wei) 豐(feng) 富的閱讀和多角度的觀察,並透過多種話語來傳(chuan) 遞。它提供一種與(yu) 知識生產(chan) 及材料考辨相關(guan) 的風格化研讀模式,彰顯屬於(yu) 年輕人的文學視界。它讓我們(men) 在解讀文學的同時總是期待更好的文學,以及文學世界所提供的豐(feng) 富人生、豐(feng) 沛情感和豐(feng) 饒智慧。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