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青銅質地的軍旅讚歌——評劉笑偉的詩集《歲月青銅》
作者:吳辰(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劉笑偉(wei) 的《歲月青銅》(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是一部軍(jun) 旅詩集,讀者從(cong) 詩集題目就能看出它的硬度,青銅的綠色,不僅(jin) 是軍(jun) 裝的顏色,而且折射出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正如其詩句“1990年,春季如約而至/風沙把昌平的天空打磨如青銅”(《士兵的大堰河》),軍(jun) 旅生活將詩意、保家衛國的責任感聯係起來,並和詩人的生命融合一起,讓他的詩歌中有了青銅的質地和底色。
翻開《歲月青銅》,迎麵而來的是進行曲一般的旋律。在《朱日和:鋼鐵集結》中,“這是戰鬥的集群在集結”出現在每一個(ge) 詩節的開頭,每出現一次,其力度都在不斷加強。在整部詩集中,詩人甚少使用長句,而是用短促的節奏還原軍(jun) 旅生活的真實樣貌,這種所指明確的詩句像一顆顆出膛的槍彈一樣直擊靈魂,將青銅的底色灌注進每一位讀者的生命之中。伴隨著這支青銅與(yu) 歲月交織的進行曲,詩人將軍(jun) 旅生涯的一幕幕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真實體(ti) 會(hui) 到這歲月青銅的分量。
在詩集中,軍(jun) 旅生涯中的一草一木皆可以成為(wei) 詩人進行曲的序章。例如那塊邊境線上的石頭,“別人看不懂它的含義(yi) /隻有這個(ge) 邊防部隊的人/才能讀懂”(《石頭上的邊境線》),隨之,詩人抽絲(si) 剝繭般地為(wei) 讀者介紹這塊石頭以及石頭上邊境線印記的來曆。於(yu) 是,這小小的一塊石頭竟有了千鈞的重量,而詩歌結尾處質樸的一句“70年了/這條線從(cong) 沒有收縮過/哪怕是一寸一毫”中也有了金石之聲,那是青銅劃破曆史天空的嘯鳴。此時此刻,讀者在詩人的帶領下,不再是那個(ge) 看不懂石頭上邊境線含義(yi) 的“別人”,而成為(wei) 青銅行列中的一員,和軍(jun) 人們(men) 一起守衛著祖國的邊境。
作為(wei) 詩人,劉笑偉(wei) 擅長帶領讀者從(cong) 細微處觀察整個(ge) 軍(jun) 營,在《軍(jun) 營觀月》一詩中,詩人先是提醒讀者“軍(jun) 營觀月,不可忽略”,隨後便帶領讀者感受軍(jun) 營中的月色,從(cong) “夜風中漸漸冷卻著的炮管”中、從(cong) “熱血在脈管裏漲潮的聲音”裏,讀者會(hui) 深切地理解詩人帶領他們(men) 在軍(jun) 營中觀月的目的。軍(jun) 旅生涯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被詩人賦予青銅的品質,他可以借由讀者看到的任何一樣事物傳(chuan) 遞軍(jun) 旅的精神,使讀者在精神上加入這支強勁剛健的隊伍。
青銅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這也是詩集題為(wei) “歲月青銅”的深意。想要真正把自己磨煉成一名合格的軍(jun) 人,需要千錘百煉,劉笑偉(wei) 在他的詩中將這個(ge) 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肉體(ti) 上的磨礪自不用多說,讀者一經閱讀,就絕不會(hui) 忘記那些把雪山當粽子、把雪地當白糖的巡邏戰士們(men) (《雪線巡邏》),不會(hui) 忘記那孤獨且驕傲的老兵(《老兵》),然而更讓人感動的是戰士們(men) 對自己在精神方麵的鍛造,那是一個(ge) 人如何超越自我、成為(wei) 不朽的過程。
詩人在詩集中塑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我”,有移防時經曆親(qin) 人分別如同斷尾壁虎在劇痛中重生的士官(《移防之夜》),有立誌將自己打造成像一枚“可以穿透任何堅硬的事物/讓對手感到永久的疼痛”的釘子的新兵,還有督促新兵苦練軍(jun) 姿的老兵(《拔出軍(jun) 姿來,你就是真軍(jun) 人》),他們(men) 用青銅的精神磨煉自我的意誌,正如詩句中所說:“練軍(jun) 姿/就是把紀律/壓進青春的槍膛/對著自己的胸口/無情地扣動扳機”。這是一種“抉心自食”,是一次浴火重生,是一個(ge) 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人如何成為(wei) 一個(ge) 軍(jun) 人的心路曆程,也是對“青銅如何煉成”這個(ge) 問題的回答。
如果說詩集中一首首詩歌是一塊塊經過鍛煉的青銅,劉笑偉(wei) 顯然並不想止步於(yu) 對青銅的鍛造,他想要為(wei) 讀者打造一個(ge) “銅礦”。在這部詩集中,不隻有令人感動的詩歌,更有發人深省的詩論。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詩人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國詩壇的一些問題:沉湎於(yu) 小我的生活而失卻了公眾(zhong) 關(guan) 懷,迷醉在外國詩歌的海洋中而對源自我國文化的精神寶藏視而不見,失去精神向度的追求而在淺薄和空洞的泥塗中曳尾等,不一而足。當然,詩人也毫不避諱他曾經在創作上走的彎路,他回憶稱“早些年/這樣的詩/我是不屑寫(xie) 的”(《軍(jun) 被,此生最溫暖的被子》),而促使詩人在思想和創作上發生改變的正是這青銅色的歲月。於(yu) 是,詩人立足新時代,呼喚著能與(yu) 時代匹配的“大詩”,這是源自中華民族文化的詩,這是向世界無限敞開的詩,這是能夠展示中國新時代大國氣象和民族精神的詩,而這種詩歌誕生的背後必然離不開歲月和青銅的支撐。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