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透視京城文化脈絡 名家暢談北京中軸線遺產價值

發布時間:2022-02-09 17:2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 (徐婧 劉文曦)北京中軸線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是延綿至今的活態遺產(chan) 。中軸線“活”在何處?如何通過中軸線申遺促進推動老城保護工作,帶動北京文旅發展?

  在2月8日的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上,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單霽翔,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教授呂舟,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中心主任關(guan) 戰修,天壇公園神樂(le) 署雅樂(le) 中心副主任霍燚和神樂(le) 署雅樂(le) 中心講解員王誌傑圍繞“行走在中軸線上”主題,暢聊神奇、古老、壯美的北京中軸線,透視北京這座古城的發展脈絡。

  中軸線申遺促進北京老城保護

  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北京中軸線是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wei) 大的南北中軸線,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ge) 。這條7.8公裏的中軸線將北京城清晰地“規製”起來,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壇台四環,承載的文化生生不息。

  單霽翔表示,中軸線不是簡單的、過去的物質遺存,而是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觀念的不斷延續,一直影響到今天。因此,北京中軸線也是一處活態遺產(chan) 。現在,北京中軸線又向南北延伸,引領北京城市走向未來。

  呂舟表示,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chan) ,核心目標不僅(jin) 是要讓北京中軸線的價(jia) 值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更重要的是通過申遺來促進整個(ge) 北京老城的保護,提升北京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係統表達,講好中國文明和文化傳(chuan) 統的故事,凸顯北京的首都風貌,促進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價(jia) 值展示、環境提升是一項需要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事情。呂舟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yu) 到關(guan) 心中軸線、保護中軸線中來。

  文旅融合活化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

  北京城的中軸線如同一曲用建築演繹的華麗(li) 樂(le) 章。北端鍾鼓樓,向南經過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長約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最具典型意義(yi) 的城市中軸線,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匯聚著北京城市建築精髓,蘊含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

  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關(guan) 戰修講述了中軸線表現出的城市秩序,以及軸線上的龍睛之地——正陽門的曆史。

  關(guan) 戰修介紹,依據東(dong) 方文明的思維方式,北京中軸線應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概念,就像中醫把人體(ti) 看成是一個(ge) 充滿經絡的係統,而非一組相互獨立的器官一樣。如果把中軸線看做是一條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文化之龍,從(cong) 永定門到正陽門的箭樓是龍頭部分:其中天橋、大柵欄,依然保留了不少當年商品交流與(yu) 大眾(zhong) 文化的曆史遺存,體(ti) 現了中軸線上以百姓文化為(wei) 主題的人民秩序。正陽門箭樓恰好處在龍眼的位置上,有“畫龍點睛”之妙筆,人們(men) 稱其為(wei) 中軸線上的“龍睛之地”。

  他表示,未來,北京將以箭樓開放為(wei) 契機,在前門步行街北端打造具有古都特色的中高端文旅融合示範區,為(wei) 活化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複興(xing) 前門商圈、帶動域內(nei) 文旅項目發展做有機嚐試。

  非遺賦予中軸線活態文化內(nei) 涵

  在凝聚北京城市建築的精髓、展示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同時,中軸線還體(ti) 現了壇廟文化與(yu) 禮樂(le) 文明的交相輝映。如果說中軸線上的遺產(chan) 點被看成中軸線的硬件,那麽(me) 中軸線上的非遺則賦予了中軸線活態的底蘊和內(nei) 涵,中和韶樂(le) 就是中軸線上的非遺代表。

  中和韶樂(le) 是曆代宮廷舉(ju) 行祭祀及宴享等重要活動時所使用的音樂(le) ,融禮、樂(le) 、歌、舞為(wei) 一體(ti) 。它承載著中國3000年以來的禮樂(le) 文明,其核心內(nei) 涵是仁義(yi) 禮智信、天人合一等理念。活動現場,天壇公園神樂(le) 署雅樂(le) 中心工作人員霍燚和王誌傑詳解了這種古老禮樂(le) 形式的曆史沿革與(yu) 傳(chuan) 承保護。

  霍燚稱,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傳(chuan) 遞著以中為(wei) 尊的精神,而中和韶樂(le) 就是這種精神的具象化體(ti) 現,通過表演,表現禮樂(le) 交融、天人合一。

  不僅(jin) 如此,中和韶樂(le) 也源自中國的和合文化:八音具備,八種不同的材料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再將它們(men) 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進行演奏,使人聽起來有和諧、中正、平和之感。

  霍燚表示,除日常演出外,近年來,該中心還進學校普及雅樂(le) 文化,參與(yu) 國內(nei) 外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借此推廣和傳(chuan) 播中和韶樂(le) 。“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好中和韶樂(le) ,就是守護好、繼承好、發揚好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他說。

  “雙奧之城·看典”是2022北京新聞中心的一項互動展示活動。活動自2月1日起持續至2月20日,每天舉(ju) 辦一場直播,邀請嘉賓講述在其個(ge) 人視角下的北京故事,闡釋北京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等方麵的建設成果和發展成就。(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