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基因編輯師”培育新品種

發布時間:2022-02-11 14: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②】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春節假期剛過,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以下簡稱“華農(nong) ”)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就忙活了起來。

  “好看吧?它們(men) 叫作‘紫晶米’和‘赤晶米’”,看到記者對著玻璃器皿裏深紫色和胡蘿卜色的大米反複端詳,陳樂(le) 天院長主動做起了講解員,“這種大米可不單單是好看,營養(yang) 價(jia) 值還很高,富含對人體(ti) 有益的花青素和蝦青素,是我們(men)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的水稻新種質。”

  陳樂(le) 天告訴記者,在華農(nong) ,中科院院士劉耀光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實現同時對多個(ge) 重要農(nong) 藝性狀的改良。“就說雜交水稻吧,使用這套技術,能夠使原本需要不斷雜交、回交,耗費5到10年的純化後代、得到相對穩定株係的過程,縮短到2年左右!”陳樂(le) 天說。

  說起自己團隊研究課題的前景,陳樂(le) 天很樂(le) 觀:“通過對遠緣雜交不育基因的研究,輔之以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實現遠緣雜種優(you) 勢利用。理論上講,這種遠緣雜種有30%到35%的增產(chan) 潛力,值得我們(men) 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突破!”

  “我們(men) 的工作就像‘編輯師’。”陳院長笑言,“不同之處在於(yu) ,我們(men) 的實驗可能10次有8次都是失敗的,沒有捷徑,隻能不斷積累探索。”

  “馬上我們(men) 就要去海南島種地去了。”團隊成員祝欽瀧告訴記者,大家正在為(wei) 即將到來的南繁工作做準備。

  什麽(me) 是南繁?每年冬季春節前後,水稻育種人員都要去海南的陵水或三亞(ya) ,利用當地水稻一年三熟的特點,進行農(nong) 作物種植,以期增加種植批次,加快品種研發進展,這個(ge) 過程就是南繁。

  祝欽瀧介紹,南繁過程中的水稻種植,跟農(nong) 戶們(men) 的生產(chan) 性種植不同,需要分單株種植,針對每一個(ge) 單株進行調查和研究,然後取每個(ge) 單株的葉片抽提DNA,再回到實驗室進行下一步的基因研究。因此,南繁也可以被視為(wei) 是新一年研究工作的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不久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了《農(nong) 業(ye) 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jia) 指南(試行)》,主要針對沒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植物,依據可能產(chan) 生的風險申請安全評價(jia) 。國家政策對基因編輯助力種業(ye) 創新研究的不斷跟進,讓陳樂(le) 天頗受鼓舞。

  “我們(men) 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主要是對目的基因失活,通過‘做減法’,快速培育出高產(chan) 、優(you) 質、抗病的品種。今後我們(men) 要進一步探索利用基因編輯工具,進行基因替換和插入,通過‘做加法’實現作物的遺傳(chuan) 改良。”陳樂(le) 天肯定地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1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