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每逢佳節被催婚”:交流困境如何打破

發布時間:2022-02-11 15:54: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作者:楊朝清

  一項調查顯示,68.2%的受訪未婚青年都經曆過“催婚催戀”,80.6%的受訪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節走親(qin) 訪友的壓力。麵對催婚催戀,59.2%的受訪未婚青年會(hui) 轉移話題和注意力,53.0%的受訪未婚青年會(hui) 無論對方說啥都表示讚同。(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哪怕是父母親(qin) 人也隻有在過年才有更多聚會(hui) 的機會(hui) 。“每逢佳節被催婚”說到底就是兩(liang) 代人之間的話語體(ti) 係存在代溝,螺絲(si) 擰不進螺母。對年輕人所在的城市不夠熟悉,對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關(guan) 心婚戀狀況成為(wei) 父母親(qin) 人與(yu) 子女打交道的一種方式、一個(ge) 話頭。

  由於(yu) 思想觀念不同,兩(liang) 代人在婚戀問題上態度迥異。尚未進入婚戀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壓力,也有婚姻半徑擴大、婚戀競爭(zheng) 加劇的無奈;此外,講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價(jia) 值觀一致性,讓“願意等待不願將就”成為(wei) 年輕人的一種理性選擇。

  父母親(qin) 友的催婚催戀,既源於(yu) 個(ge) 體(ti) 的老經驗、老辦法,也源於(yu) 熟人圈子的影響。在焦慮的裹挾下,習(xi) 慣拿“別人家的孩子”當參照物的中國式父母,很容易產(chan) 生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不願意子女“掉隊”的他們(men) ,渴望通過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戀來激勵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戀要趁早”。

  進入婚戀既要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戀觀。父母親(qin) 人習(xi) 慣結果性評價(jia) ,往往隻在乎“有沒有”;年輕人卻在乎過程性評價(jia) ,在意“好不好”。哪怕是剩男剩女,我們(men) 也不能否認他們(men) 在婚戀進入上的嚐試與(yu) 努力;長輩們(men) 不僅(jin) 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空間和過渡地帶。

  “每逢佳節被催婚”的背後,隱伏著兩(liang) 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輕人先入為(wei) 主地斷定 “說了也不懂”“說了也白說”,放棄將自己的生活境況、感情遭際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變“居高臨(lin) 下”的姿態,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理解體(ti) 諒子女的生活現狀。當雙方都能夠主動調試、積極溝通,“每逢佳節被催婚”才能夠變成良性互動的契機。(楊朝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