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麽一個有愛的大家庭,多來勁兒呐!”(欣欣向榮的中國④)
要把老有所為(wei) 同老有所養(yang) 結合起來,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勵老年人繼續發光發熱,充分發揮年紀較輕的老年人作用,推動誌願者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作為(wei) 。
——習(xi) 近平
春節前夕,在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濱河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前的小廣場格外熱鬧喜慶。
“去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我們(men) 社區考察,就是在這個(ge) 小廣場上,與(yu) 群眾(zhong) 進行了親(qin) 切交流。總書(shu) 記特別關(guan) 心老人們(men) 的晚年生活,讓大家心裏暖烘烘的!”濱河社區負責人於(yu) 嵐領著記者穿過小廣場,走進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
屋內(nei) 正歡騰著。老年大學活動室裏,伴隨一曲《我們(men) 的生活充滿陽光》,身著金絲(si) 紅裙的大媽們(men) 盡情起舞。“總書(shu) 記考察後的半年裏,社區又有了好多變化。叔們(men) 姨們(men) 個(ge) 頂個(ge) 有活力,比年輕人一點都不差!”於(yu) 嵐說。
“哪哪都方便,太沒挑兒(er) 了”
一股濃鬱的飯香從(cong) 走廊一頭飄來。
“老年食堂開飯啦!”於(yu) 嵐指了指一層南邊的一間屋子。“去年9月新開的,可受老人們(men) 歡迎了!”
老年食堂內(nei) ,6張四人餐桌收拾得幹淨整潔,幾位大爺大媽正在用餐,不少老人拎著飯盒,慢悠悠地往裏走。一側(ce) 桌台上,剛出鍋的菜肴冒著熱氣,紅燒魚塊、青椒炒蛋、白燒蘿卜……八道葷素搭配的菜,加上米飯和麵食,豐(feng) 盛誘人。
68歲的張若誠大爺,邊打菜邊和記者聊:“家裏90多歲的老母親(qin) 等著呢,給她端回去。食堂的飯菜好吃、花樣多。”
食堂牆上,每日更新的菜單詳細標注了早、午、晚三餐的餐品及價(jia) 格,每餐還貼心地配了低糖、低脂兩(liang) 款不同的套餐。
“總書(shu) 記來考察時指出,滿足老年人多方麵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ge) 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我們(men) 摸底後發現,濱河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1439位,許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吃’是最普遍的‘剛需’。”於(yu) 嵐說。
去年9月初,濱河社區聯合高新區,用3天時間,改造完成了一座老年食堂。食堂采用政府補貼、第三方運營的模式。60歲以上老人早晚飯5元、午飯10元,80歲以上用餐半價(jia) ,90歲以上免費吃。
“試吃頭幾天,我就趕來了。”85歲的郝桂鳳家裏就她和老伴兩(liang) 人,過去要自己買(mai) 菜做飯,耗時費力。“現在,我每天早上、中午來食堂吃兩(liang) 頓,省錢省力還營養(yang) ,哪哪都方便,太沒挑兒(er) 了!”她說。
吃的要順心,住的也要安心。去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到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察看適老化改造等項目。如今,陳列在適老化改造展示間的各類設備,出現在很多老年人家中。濱河社區已有60多戶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
記者找到劉保川大爺家時,他正借助行走輔助器進行康複訓練。劉大爺62歲,患有糖尿病、腦血栓,行動不便。
“社區幫我安裝了馬桶助力架,送來了助浴椅和行走輔助器。走路不那麽(me) 費勁了,坐著洗澡也穩當得多。”劉大爺告訴記者,家裏還有一個(ge) “保鏢”呢!
去年下半年,社區為(wei) 20多戶有患病老人和獨居老人的家庭配發了監控攝像頭,能自動鎖定並跟蹤拍攝目標,還能用手機進行實時對講。
正聊著,攝像頭“說話”了:“老頭子,在家還好不?”原來是外出辦事的老伴記掛劉大爺了。
“現在我也成了一名‘紅馬甲’”
“小嶽,我的眼睛好多了!多虧(kui) 你前兩(liang) 天專(zhuan) 門陪我去醫院做檢查。”小廣場上,出門遛彎的張鬱馥一眼認出身著誌願者紅馬甲的一位女士。
“張姨,客氣啥!再有需要幫忙的,您隨時叫我!”那位“紅馬甲”親(qin) 熱地應道。
張鬱馥口中的“小嶽”,是64歲的嶽淑榮,濱河社區老年學雷鋒誌願服務隊的老年誌願者,社區裏出了名的“熱心腸”。平日,她常到87歲的獨居老人張鬱馥家打掃衛生、拉拉家常。前陣子,聽說張鬱馥患了眼疾,嶽淑榮馬上提出陪著去醫院,“那幾天,承德飄大雪,地上積雪很深,咋能讓張姨一人坐公交車去?”
這樣的“麻煩事”,嶽淑榮習(xi) 以為(wei) 常。“兒(er) 女在外,我們(men) 都是‘空巢老人’。趁著身體(ti) 還算硬朗,為(wei) 更年長的老人們(men) 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心裏很舒坦!”
3年前,社區成立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時,嶽淑榮和一群身體(ti) 好、精神健旺的“活力老人”聚到一起,組建了誌願服務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考察時,見到了5位老年誌願者代表,嶽淑榮是其中之一。
“我們(men) 對總書(shu) 記說,做誌願者就是想老有所為(wei) ,多發揮點餘(yu) 熱。”嶽淑榮回憶,“總書(shu) 記說我們(men) 講得很好,在探索做好老有所養(yang) 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ge) 怎麽(me) 老有所為(wei) 的問題。”
“親(qin) 耳聽到總書(shu) 記的肯定,我們(men) 開心得快要蹦起來了!”同樣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老年誌願者胡希英對記者說,“我們(men) 心氣更高了,事事都願走在前頭!”
就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後的第二天,3位年過六旬的大媽找到社區工作人員,申請加入誌願服務隊。不到半年間,服務隊擴充到58人,各人根據特長,分布在慰問組、文藝組、家政服務組等12個(ge) 小組,每天2名誌願者輪流值班。
“過去,總在社區院裏看到‘紅馬甲’們(men) 忙這忙那,瞧著特有正能量。現在我也成了一名‘紅馬甲’,感覺天天有使不完的勁,孩子說我笑得也多了。”60歲的吳亞(ya) 紅去年9月剛成為(wei) 誌願者,就將家裏3口大缸捐給新開的老年食堂,“給老姐妹們(men) 醃酸菜用!”
“總書(shu) 記說,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勵老年人繼續發光發熱,充分發揮年紀較輕的老年人作用,推動誌願者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作為(wei) 。”於(yu) 嵐介紹,社區試行的“時間銀行”機製正在不斷完善,銀發誌願者們(men) 已經“儲(chu) 蓄”了近7000小時的服務時間,“今天他們(men) 服務別人,往後也有人為(wei) 他們(men) 服務。愛,正在我們(men) 社區源源不斷地循環。”
“音樂(le) 一響,我身上啥病都沒了”
“楊老師,您再幫我們(men) 摳摳細節。”老年大學活動室內(nei) ,59歲的趙鳳雲(yun) 和幾位大媽圍在老師楊麗(li) 娜身邊,手上比劃著舞蹈動作。
今年,濱河社區與(yu) 隔壁梨花社區聯合舉(ju) 辦首屆社區網絡春晚,兩(liang) 個(ge) 社區的老人當主角。大合唱、旗袍秀、詩朗誦、民樂(le) 演奏……節目單精彩紛呈,趙鳳雲(yun) 和老姐妹們(men) 連報了3個(ge) 節目,展示她們(men) 在社區老年大學學習(xi) 的“豐(feng) 碩成果”。
“周一、周四練舞蹈,周三、周四上聲樂(le) 課,多充實啊!”趙鳳雲(yun) 退休近10年,前些年忙著帶小外孫,孩子進幼兒(er) 園後,她閑得發慌。“年輕時就好唱歌跳舞,可惜沒空學。現在老年大學課程豐(feng) 富,還免費,我不得趕緊抓住好機會(hui) ?”趙鳳雲(yun) 笑道。
從(cong) 2018年起,濱河社區開辦了“公益教、免費學”的社區老年大學,在“身懷絕技”的老人和“渴望學習(xi) ”的老人之間架起橋梁,讓雙方彼此需要、相互成就。
舞蹈班老師楊麗(li) 娜曾是國家二級編導。她的特長,被入戶走訪的社區幹部細心捕捉到,記錄在信息平台上。“能教老姐妹們(men) ,我特樂(le) 意,又重新找回了活力。我老伴說,音樂(le) 一響,我身上啥病都沒了!”說起這事,67歲的楊麗(li) 娜眉開眼笑。
走在濱河社區,記者處處感覺到家一般的溫馨:老人們(men) 稱呼於(yu) 嵐這些社區幹部“閨女、小子”,於(yu) 嵐和同事對老人們(men) 則“叔”“姨”“姥姥”地叫得親(qin) 。人與(yu) 人之間,沒有陌生,隻有笑聲。
“都說當誌願者很辛苦,我看快樂(le) 更多。”胡希英說,前不久她提著兩(liang) 袋沉重的包裹往家走,一個(ge) 陌生小夥(huo) 主動上前幫了她。小夥(huo) 沒留名,隻留下一句:“您是社區誌願者吧?我認得您。今天我也誌願一把!”
“生活在這麽(me) 一個(ge) 有愛的大家庭,多來勁兒(er) 呐!”胡希英說,要不是社區為(wei) 老年人提供各種平台,自己也不會(hui) 過得這麽(me) 有滋有味。她還特意創作了一首詩,揮灑她的憧憬——
“八十不老,六十還小,我們(men) 是一群快樂(le) 的小夥(huo) 伴……天天滿眼都是陽光燦爛,讓我們(men) 再活上30年!”(記者 嚴(yan) 瑜 史自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2月08日 第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