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來了!玩冰雪 鬧元宵 細數那些與冰雪有關的傳統習俗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林繼富
當冬奧遇上元宵,一波“冰雪風”正向歡度佳節的人們(men) 吹來。“超三億(yi) 人參與(yu) 的冰雪運動”席卷大江南北。這個(ge) 元宵節,相信不少人會(hui) 走出家門,滑滑冰、玩玩雪,親(qin) 身感受什麽(me) 叫歡樂(le) “凍”人!
然而,冰雪活動帶來的樂(le) 趣可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很久以前,它就已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在不少地方甚至演變為(wei) 一種習(xi) 俗、文化,成為(wei) 當地人的“童年記憶”……
軲轆冰
在東(dong) 北地區,元宵節有走白冰與(yu) 軲轆冰的習(xi) 俗。元宵節賞花燈後,親(qin) 朋好友,鄉(xiang) 鄰親(qin) 戚相邀去走白冰,其意為(wei) “走百病”,就是去掉身上和家人的百病;“軲轆冰”的習(xi) 俗在婦女中十分流行,一首民間歌謠就唱道:“軲轆軲轆冰,不腰疼,不腿疼;軲轆軲轆冰,身上輕又輕;軲轆軲轆冰,心兒(er) 放了鬆;軲轆軲轆冰,一覺到天明……”
其實,“軲轆冰”的習(xi) 俗在清代民間早已流行。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婦女們(men) 便手執燈籠來到曠野,橫臥在冰雪上,左右翻轉滾動,有時還會(hui) 在冰上彼此打鬧取樂(le) ,當地人俗稱為(wei) “脫晦氣”。
查幹淖爾冬捕
查幹淖爾冬捕習(xi) 俗,流傳(chuan) 於(yu) 吉林省前郭爾多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查幹湖、月亮泡的周邊地區。查幹湖,蒙古語稱“查幹淖爾”,意為(wei) “白色的湖泊”。
查幹湖是天然的漁獵之地,並且具有悠久的曆史。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占領塔虎城,就特地前往查幹湖祭祀,由此產(chan) 生了查幹湖的祭湖儀(yi) 式。隨後,查幹湖漁民每年冬捕前都要舉(ju) 行祭網、醒網的祭湖儀(yi) 式,並流傳(chuan) 至今,查幹淖爾冬捕的場麵壯觀,氣勢恢宏。
背冰
農(nong) 曆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傳(chuan) 說該節始於(yu) 唐貞元五年由德宗皇帝李適下詔而建。
中和節的背冰活動流傳(chuan) 於(yu) 山西永濟市長旺村,是儀(yi) 仗隊列式的民俗活動。相傳(chuan) 到清鹹豐(feng) 時,洪秀全領導的農(nong) 民起義(yi) 軍(jun) 北征攻打蒲津渡,清軍(jun) 將領夏新強拆民房木料,點燃以作防禦。起義(yi) 軍(jun) 部將相福錄讓士兵到黃河鑿來冰塊滅火破城成功。從(cong) 此,這裏老百姓破冰、背冰的習(xi) 俗傳(chuan) 承至今。
“背冰”是當地民間社火之一,主要表演動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進,表現了人們(men) 剛毅,不怕困難的勇氣。
冰雪雕
冰雪雕塑源於(yu) 北方人對冰雪的喜愛,是戶外以冰雪為(wei) 主的藝術活動。設計者賦予冰雪雕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象,通過冰雪展示的語言和造型,根據創作者的生活經曆、情感體(ti) 驗和藝術理想創造出包含深刻意義(yi) 的雕塑作品。冰雪雕刻是人們(men) 利用自然與(yu) ,傳(chuan) 遞人文精神的藝術表達方式。
打呲溜滑
在北方地區,打呲溜滑是普遍流行的傳(chuan) 統民間遊戲。遊戲場地多是家屋或村子附近的江河池塘,或有冰的地方,有的時候用水澆出冰道,人們(men) 喜歡這種滑冰的遊戲,滑冰時可以單人滑,也可多人滑。
滑行姿勢各有千秋,每個(ge) 人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滑行技巧,有的側(ce) 身腳一前一後,有的單足,有的兩(liang) 臂側(ce) 平舉(ju) 單足,有的蹲起交替,有的跨越障礙騰空轉身等,滑行者多種多樣的滑行姿勢,使冰道上的滑行千姿百態,充分表現了滑冰者“肆意妄為(wei) ”的藝術行動。
抽冰嘎
抽冰嘎,也叫“抽冰猴”,俗稱“打陀”。陀螺上粗下細、為(wei) 木製圓柱體(ti) 。有的在陀螺上畫一些喜歡的東(dong) 西,也有的加一些顏色,這樣陀螺轉起來的時候好看漂亮。抽冰嘎時,人們(men) 手握鞭在冰上發嘎,冰嘎旋轉,人們(men) 再用鞭抽打,冰嘎持續、快速旋轉,並發出“嗡嗡”聲。
抽冰嘎玩法多樣,有的使冰嘎著冰旋轉,有的使冰嘎“撞架”,誰將對方的冰嘎撞停、撞倒誰便贏。
整理:光明網 董大正
海報圖片:光明圖片(攝影師侯崇慧 吳胡荼)、新華社、故宮博物院官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