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元宵】別樣“鬧”元宵,深深家國情

發布時間:2022-02-15 17:10:00來源: 光明網

  作者:趙正正 張凡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hui) 迎來農(nong) 曆新年的第一個(ge) 月圓之夜,這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故稱元宵、元夜、元夕。元宵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之一,我國曆來有“鬧”元宵的習(xi) 俗。每逢元宵佳節,中華大地上各類民俗活動將農(nong) 曆新年的氣氛再次推向一個(ge) 高潮,一個(ge) “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全民歡慶之意,不僅(jin) 喚起了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情感漣漪,更牽動起人們(men) 隱隱的故鄉(xiang) 記憶。

  元宵節作為(wei) 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chuan) 統節日,自古以來就與(yu) 家國、故土等情感因素密不可分。“鬧”元宵的傳(chuan) 統最初始於(yu) 秦漢時期的祭祀活動,每年正月十五民眾(zhong) 敬神禮佛,希冀保佑家宅平安、莊稼豐(feng) 收。《齊諧記》有記載:“正月半,有位神仙降臨(lin) 到以養(yang) 蠶為(wei) 業(ye) 的陳氏家宅,說‘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字裏行間盡顯對家庭團圓美滿、事業(ye) 繁榮興(xing) 旺的期盼。隨著社會(hui) 的變遷,傳(chuan) 統節日賴以生息延續的文化土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元宵節祭星、祈年的習(xi) 俗逐漸式微,轉為(wei) 熱鬧歡慶的活動。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大多在家族、家庭的私人空間進行,而元宵節慶祝活動主要在公共空間裏進行,正如《隋書(shu) ·音樂(le) 誌》中記載:“每當正月,萬(wan) 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yu) 端門外建國門內(nei) ,綿亙(gen) 八裏,列戲為(wei) 戲場。”各種聲勢浩大的歡慶活動承載著人們(men) 的集體(ti) 榮譽感和情感認同。

  中國幅員遼闊,文明與(yu) 曆史源遠流長,不同地區“鬧元宵”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各有特點。作家老舍曾描繪老北京元宵佳節的歡慶盛景,“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li) 。”汪曾祺在《故鄉(xiang) 的元宵》中描寫(xie) 了蘇北地區元宵節的一係列活動:送麒麟、吹糖人、捏麵人、抖空竹、走馬燈、放高升等,真是好不豐(feng) 富。兩(liang) 位作家看似寫(xie) 得不盡相同,但他們(men) 對故土的至誠與(yu) 熱愛卻是相同的。又如西北腹地的隴南,最為(wei) 盛大的元宵節慶祝活動當屬“社火”。“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秧歌、龍燈、舞獅、旱船、跑馬、打花棍、高蹺、跳老虎、逗春牛等,一般從(cong) 正月初六“出燈”開始,元宵節夜裏“鬥燈”後結束,“簫鼓喧天燈火鬥豔”可謂元宵之夜的真實寫(xie) 照。這種民間集祭祀、娛樂(le) 於(yu) 一體(ti) 的“鬧”元宵活動既是對敬仰祖先、祈求保佑的美好表達,更是增強人與(yu) 人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方式。盡管各地元宵節習(xi) 俗各有不同,但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承載著共享團圓、生活幸福美滿的美好期許。

  或許如今人們(men) 已然無法完全遵循古人之習(xi) 俗,但無論如何,中國人植根於(yu) 心的真情實感與(yu) 故土記憶是不變的。著眼時下,和許多傳(chuan) 統節日一樣,隨著現代社會(hui) 的發展和人們(men) 生活理念的更新,元宵節正以一種全新的、富有新時代特質的方式詮釋和呈現文化精髓。元宵節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新的變化,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鬧”元宵也開始兼顧線下、線上,大家在“雲(yun) 端”隔空共享湯圓,在小程序上對對聯、猜燈謎、舞龍舞獅,在線上歡度元宵佳節已然成為(wei) 一種新潮。

  不得不說,元宵佳節自產(chan) 生之日起,豐(feng) 富多樣的方式就在不斷地因時因地而演變發展,無論是最初的祭祀慶祝,還是後來的集體(ti) 歡慶,亦或越發流行的“雲(yun) 端”鬧元宵,這些習(xi) 俗在傳(chuan) 承中堅守,又與(yu) 時俱進地形成了新的“節文化”,表達著人們(men) 對家國的至真情愫和美好祝願,彰顯出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者趙正正係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生,張凡係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兵團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