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寶喬遷新居 新展驚豔亮相

發布時間:2022-02-15 17:2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看,這小老虎真可愛!”2022年新春佳節,開放不久的湖北省博物館新館人氣旺盛,戰國虎座鳥架鼓中的小老虎,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虎年看虎,別有一番趣味。

  2021年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新館為(wei) “鼎”字形,與(yu) 老館以通道相連,夔龍紋浮雕外牆帶有鮮明的楚文化特色。新館落成後,全館展出文物從(cong) 1萬(wan) 多件增加到2.5萬(wan) 件以上。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搬入了新家,“楚國八百年”“曾世家”等全新展覽,讓許多珍貴文物首度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立體(ti) 呈現楚國八百年

  “楚國八百年”展帶領觀眾(zhong) 穿越曆史,全麵了解楚人絢麗(li) 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步入展廳,濃鬱的楚文化氣息撲麵而來。展標“楚國八百年”字體(ti) 借鑒楚簡文字風格,背景采用楚國文物代表性紋飾元素。

  展覽除了講述楚國波瀾壯闊的大事件外,還特別呈現了楚地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曆史細節。“飲食起居”展區,一條楚墓中出土的幹鯿魚(模型)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注意。這條魚檢測出鹽的成分,推測為(wei) 醃製後下葬。旁邊還展示了楚墓出土的大米、麥子、板栗、生薑、花椒等。此外,還有漆木折疊床、銅鏡、銅薰杯、銅燈、竹席、竹笥等日用品,還原楚人的日常生活。九連墩楚墓出土的假發,反映了當時貴族男女以戴假發為(wei) 美的風尚。裝有銅鏡、梳、胭脂、油彩等的彩繪漆木梳妝盒,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便攜式梳妝盒。

  “這兩(liang) 件文物,過去我們(men) 叫‘小築屏’,以為(wei) 是裝飾品,但從(cong) 楚墓漆棺上的彩繪來看,這不是屏風,而是瑟座。”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根據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這兩(liang) 件精雕細刻的“小築屏”改名為(wei) “彩繪漆木屏形瑟座”。展牆上放大的漆棺彩繪圖清晰展現了楚人的生活場景:有鼓瑟吹笙,有車馬出行,有角鬥比武,其中鼓瑟之人跪坐,將瑟的一頭置於(yu) 膝上,另一頭置於(yu) 瑟座上。

  著名的戰國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圓奩也在此展出。圓奩上的漆畫生動細致,人物姿態各異,豬犬騰躍,車馬有序,描繪了從(cong) 出行到迎接到相見的完整過程,堪稱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卷“連環畫”。展廳裏的超大顯示屏對車馬出行圖進行動態展示,讓2000多年前的“連環畫”動了起來。

  虎座鳥架鼓是楚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常見於(yu) 戰國時期楚國高級貴族墓葬中。眼前這件虎座鳥架鼓為(wei) 首次展出,比以往展出的同類文物更加精美,且獨具一格。此鼓2002年出土於(yu) 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年代為(wei) 戰國中晚期,通體(ti) 髹黑漆,飾有紅、黃、銀白多色彩繪。從(cong) 構造上看,不僅(jin) 有兩(liang) 隻臥虎、一對鳳鳥、一麵懸鼓及兩(liang) 根鼓槌,較為(wei) 獨特的是,在鳳鳥與(yu) 虎座之間,左右各有一隻活潑靈動的幼虎,對懸鼓起支撐作用。

  “鳳是楚人的圖騰,虎是巴人的圖騰,過去我們(men) 常認為(wei) ,鳳將虎踩在腳下的造型象征著楚人對巴人的征服,而這件虎座鳥架鼓中間有兩(liang) 隻可愛的幼虎,可能象征著楚人與(yu) 巴人的友好關(guan) 係。”方勤說。

  楚對長江中遊地區的統一,為(wei) 長江中遊完成華夏化進程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荊楚文化最終融入中華文明,成為(wei) 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八百年”展還展出了楚國思想文化相關(guan) 文物,包括戰國竹簡、楚墓出土帛畫、帛書(shu) 等。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楚地已發現簡牘30多批、10萬(wan) 字以上,內(nei) 容包括司法行政文書(shu) 、典籍文獻等。“這些竹簡出土於(yu) 荊門郭店楚墓,年代為(wei) 戰國中期,竹簡上抄寫(xie) 的《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版本,包含十多篇失傳(chuan) 文獻。”方勤介紹,郭店楚墓共出土竹簡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

  文物講述曾世家變遷

  走進新館二層“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國”展廳,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映入眼簾,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壟出土瓦紋銅簋,2003年棗陽郭家廟出土銅箭鏃、銅戈,2011年隨州葉家山出土曾侯諫銅鼎,2012年隨州文峰塔出土牛鈕銅蓋鼎……近500件文物串珠成線,娓娓道來曾國700餘(yu) 年曆史。

  “‘曾世家’展廳是按照考古發掘的時間線來布展的。史書(shu) 對曾國並無記載,曾國曆史可以說是由考古學家挖出來的。”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孫楚緣介紹。

  曾侯乙墓被發掘之前,曾國一直默默無聞,雖偶有曾國文物出土,但並未引起重視。曾侯乙編鍾等大量國寶級文物的出土,讓學界對曾國的認識日漸深入。湖北省博物館新館為(wei) 曾侯乙墓文物開辟了更宏大的展廳,讓觀眾(zhong) 可以更好地欣賞曾侯乙編鍾、銅鑒缶等“明星文物”的風采。而在“曾世家”展廳,人們(men) 可以從(cong) 文物的變遷直觀地看到曾國從(cong) 何而來、歸向何處,感受曾國獨特的藝術文化。

  曾侯輿甬鍾渾厚莊重、銘文清晰,是揭秘曾國曆史的重要文物。曾侯諫銅鼎、曾侯諫銅盤造型獨特、精美異常。而金光璀璨、綴以綠鬆石的錯金雲(yun) 紋鑒缶更令人驚歎。這是2012年隨州文峰塔出土的戰國早期青銅器,由鑒、缶兩(liang) 件器物組成,缶放置於(yu) 鑒內(nei) 正中,有冰酒、溫酒的雙重作用。四隻龍形爬獸(shou) 攀附於(yu) 圓鑒上,鑒蓋附兩(liang) 個(ge) 提環,飾鏤空蟠螭紋。缶蓋有一盤形捉手,器身兩(liang) 側(ce) 設鋪手銜環。這套鑒缶裝飾華美、扣合嚴(yan) 密,體(ti) 現了戰國時期高超的工藝水平。

  “曾世家”展廳最後一組文物是“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鑄造精致,保存完整,均有銘文,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它們(men) 是2019年從(cong) 日本追索回國的,是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製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jia) 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

  為(wei) “天下第一劍”單設展廳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新館為(wei) 它單獨設立了一個(ge) 展廳。這把深埋地下2500餘(yu) 年的青銅劍,至今仍寒光耀人,紋飾清晰,毫無鏽蝕,劍刃薄而鋒利,一次能劃開20張白紙,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yu) 湖北省荊州市望山一號楚墓。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內(nei) 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麵和反麵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鬆石鑲嵌成美麗(li) 的紋飾,造型高貴典雅。劍身正麵靠近劍格處有兩(liang) 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據展板文字介紹,越王勾踐劍應是越國贈給楚國的禮物,以優(you) 質材料製成,其埋藏環境密封性高,出土時還帶有劍鞘,故能千年不鏽。

  進入“梁莊王珍藏”展廳,珠光寶氣的文物珍品再現了梁莊王及王妃的奢華生活。梁莊王朱瞻垍為(wei) 明仁宗第九子,其墓中出土飾品上帶有許多海外舶來的寶石,折射出明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一條金腰帶上鑲嵌了98顆寶石,有貓眼石、藍寶石、祖母綠等,光彩奪目。金鑲無色藍寶石帽頂上,以“拴絲(si) 鑲”工藝固定在座頂端的一顆橄欖形無色藍寶石,重約200克拉,是目前考古所見最大的藍寶石。

  除了創新展陳,新館內(nei) 的新設施、新技術也帶給觀眾(zhong) 更好的體(ti) 驗。沉浸式編鍾演奏廳可以容納300人感受編鍾的天籟之音。館內(nei) 配備的AR眼鏡,讓人一眼即可獲取文物信息;還有整牆大麵積環繞投影,立體(ti) 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田豆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