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外”裏中外合作的意義:知己和知彼,對話與建構
知己和知彼,對話與(yu) 建構
——談“中譯外”裏中外合作的意義(yi)
中書(shu) 外譯的曆史就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史。它隨著國家與(yu) 民族之間的互通、互鑒、互利應運而生。大規模的“中譯外”活動可追溯到16世紀末耶穌會(hui) 士來華,迄今已400多年。幾個(ge) 世紀來,通過翻譯走向世界的中國文獻涵蓋哲學、文學、曆史、宗教、科技、醫藥、藝術等多個(ge) 領域,大大促進了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文明、文化、思想和理念。
曆史上知名的“中譯外”譯者既有以外語為(wei) 母語的,如外來傳(chuan) 教士、駐華外交官、國外漢學家等,也有以漢語為(wei) 母語的,如國內(nei) 翻譯家、華裔學者、中國政府和出版機構人士。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對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的需求上升,國內(nei) 外語教育水平提高,留學和歸國政策也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內(nei) 譯者參與(yu) 到“中譯外”的事業(ye) 中。從(cong)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熊貓叢(cong) 書(shu) ”、九十年代中期啟動的“大中華文庫”,到最近十幾年來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書(shu) 香絲(si) 路出版工程”等,各類重要的“中譯外”項目裏都活躍著中國譯者的身影。
但是,熟悉翻譯實踐的人都知道,這一現象似乎有悖於(yu) “譯入母語”的行業(ye) 慣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hui) 通過的《內(nei) 羅畢建議書(shu) 》(1976)曾提出,譯員應盡量譯入母語或者與(yu) 母語相當的語言。因此,大部分國外學者都讚成由外國人來從(cong) 事“中譯外”。他們(men) 認為(wei) ,由於(yu) 語言能力和思維方式等因素,中國譯者的譯文雖然沒有錯誤,但顯得拘謹生硬。外語和翻譯專(zhuan) 業(ye) 的師生也深切體(ti) 會(hui) 到,“中譯外”的難度遠遠超過“外譯中”。後者借助詞典和網絡能基本勝任,而前者就算翻譯出了意思也總覺得“差點意思”。目前在國外影響力較大的譯本多出自外國譯者之手,或至少經過外國專(zhuan) 家修訂。那麽(me) ,我們(men) 在“借船出海”的同時還要不要親(qin) 自“造船”呢?
首先,我們(men) 需要意識到,中文圖書(shu) 的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流通尚有阻力。雖然根據國家版權局的統計,中國的圖書(shu) 版權引進輸出比從(cong) 2000年的11.51比1,縮小到了2019年的1.15比1。但若僅(jin) 對比中文和英文的版權貿易情況,逆差依然明顯。例如,美國每年隻有3%的出版物是翻譯著作,其中文學翻譯類隻占0.7%左右,譯自中文的就更少了。這與(yu) 中國文化的悠久曆史和深厚內(nei) 涵不匹配,“中譯外”仍需要國內(nei) 的推動力。
其次,“中譯外”不僅(jin) 是知彼,也是知己。狹義(yi) 的翻譯是“語際翻譯”,即把一國文字轉換為(wei) 另一國文字。但其實翻譯首先涉及“語內(nei) 翻譯”,尤其是麵對古典文獻、技術文獻和少數民族文獻等,如何將原文轉化成曉暢的漢語是第一步。即使中國譯者要理解到位也必須有過硬的背景知識與(yu) 文化積澱。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國外漢學家數量更加有限,單純依靠他們(men) “譯入”母語無法滿足對外傳(chuan) 播的預期。就算是著名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其許多譯著也並非獨立翻譯,而是與(yu) 夫人林麗(li) 君這樣的中文母語者合作,不斷討論、查證、修訂方能成稿。翻譯《紅樓夢》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也是又一組例證。中外雙方發揮各自的母語優(you) 勢,才能更好地“知己知彼”。
再次,“中譯外”不僅(jin) 是與(yu) 世界對話,也是建構中國文化形象。譯法無定論,同一部作品可能有多個(ge) 譯本,從(cong) 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來詮釋原作,以適應特定的語境和讀者。一些國外譯者在翻譯時會(hui) 有意無意地截取或改編,其構建的中國形象不夠全麵準確。例如,理雅各翻譯的《詩經》和李提摩太翻譯的《西遊記》分別從(cong) 基督教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哲學和文學,是從(cong) “自我”視野出發對“他者”的投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譯者積極參與(yu) 中文文獻的翻譯工作,便可以平衡一些“為(wei) 易解而曲解”“為(wei) 悅讀而誤讀”的聲音。
相比20世紀時,有能力、有意願翻譯中文作品的外國譯者多了起來,國外出版社引進中國圖書(shu) 版權的意願也有所上升,中書(shu) 外譯“借船出海”的模式逐步成熟。即便如此,為(wei) 了建構和完善對外話語體(ti) 係,培養(yang) 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專(zhuan) 業(ye) 人才親(qin) 自參與(yu) “造船”仍有必要。在此過程中亦可以與(yu) 國外譯者和編輯交流協作,發揮各自優(you) 勢。縱觀400多年來中書(shu) 外譯的曆史,其總體(ti) 趨勢是從(cong) 國外譯者主導,到國內(nei) 譯者積極發聲;從(cong) 零星偶發的獨立翻譯,到有組織的合作化翻譯。這一發展曆程本身就是中外交流不斷深化的見證。
(作者:王穎衝(chong) ,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