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個超時空機器
文學是個(ge) 超時空機器
研究不同地區的文學,翻譯不同時代的文學,給人一種“時間旅行”的感覺。文學對我來說變成了一個(ge) 超時空機器。
在研究及翻譯中國文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之所以走上翻譯家的道路是因為(wei) 最開始對哲學作品感興(xing) 趣。但後來慢慢發現,我更熱愛翻譯詩歌和研究詩藝。在每一種藝術中,我們(men) 能夠識別兩(liang) 個(ge) 元素:藝術家的心和藝術的藝術材料。詩歌的材料是語言。語言是人的構成元素。其他藝術的材料都在人以外,隻有詩歌的材料在人以內(nei) 。我會(hui) 作一首詩,我不需要發聲將它念出來,那首詩還會(hui) 在我的心裏存在。古希臘學者斯特拉波寫(xie) 過:“詩歌是源哲學”。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詩歌是初始藝術,其他藝術算是詩歌的延展。
詩藝的美有兩(liang) 種元素:一種是內(nei) 容的形象和意義(yi) ;另一種是用典、修辭和韻律。把前者翻譯成外語還算比較容易,但是後者比較難。
從(cong) 語言類別來說,中文跟印歐語係的語言很不一樣。中文是一種孤立語,而印歐語係的語言都是屈折語。中文的詞和詞素大部分都是單音節的,而印歐語係語言的詞和詞素一般是多音節的。中文有音調,印歐語係語言沒有音調。我們(men) 容易忽略歐洲詩意和古典中國詩意中的韻律手段。古希臘、羅馬詩歌的韻律靠音節的長短和重音。中世紀和近代歐洲詩歌的韻律靠詩句中音節的數量、重音和尾韻。古典中國詩歌的韻律靠詩句中音節的數量、音調和尾韻。多音節的歐洲語言完全缺乏音調,所以沒辦法翻譯中國詩意中仄平的節奏,也很難轉運中文原文音節的數量。
我研究和翻譯中國文學主要在於(yu) 古典文獻。有人會(hui) 問它是否跟當代人的生活相關(guan) ?在我眼裏,古今文學的價(jia) 值沒有分別。哥倫(lun) 比亞(ya) 作家達亞(ya) 維拉寫(xie) 過:“藝術曆史是其材料、技巧、主題、社會(hui) 條件、心理動機、思維問題的曆史,而從(cong) 不是美的曆史。價(jia) 值沒有曆史。”很多人忽略過去的文學,認為(wei) 以前的文學已經被現代文學超越了。但是我認為(wei) ,藝術及其精神的創造並非被超越。難道柏拉圖、孟子、蘇軾的詩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等都被超越了?上述誤解可能來自與(yu) 技術發展的錯誤類比,比如,現在的電腦比十年前更快、內(nei) 存更大。然而,人文屬於(yu) 定性界,科技屬於(yu) 定量界。定量的有進步概念,新的可以超過舊的,但是定性的已經超越了進步、新舊之類的概念。新文化運動中,一些人看到西方科技明顯的優(you) 勢,就錯誤地認為(wei) 全中國曆史的人文成就都不如西方。混淆定性和定量的事會(hui) 帶來類似的後果。如果區分開來這兩(liang) 個(ge) 概念,古今人文作品的不同就失去了任何價(jia) 值差異。達亞(ya) 維拉說的極是:“對於(yu) 那些懂得閱讀的讀者來說,所有文學都可以是當代的。”英國作家C·S·路易斯寫(xie) 過一篇重要的論文《讀古書(shu) 的價(jia) 值》。他試圖跟讀者解釋每一個(ge) 時代有自己的盲點和偏見。生活在某個(ge) 時代的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時代的盲點和偏見。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也不例外。關(guan) 鍵是不同的時代有不一樣的盲點和偏見。閱讀跟我們(men) 不同時代的書(shu) 能夠慢慢理解自己的偏見,這樣才能最終超越自己的思維局限性,視野變得更開闊。
現代化和連續性一定要保持平衡。這個(ge) 平衡來自文化。文化是社會(hui) 中唯一同時能變和不變的,幾乎像人臉一樣。老朋友多年不見,再次見麵還能認出來。雖然臉和整個(ge) 身體(ti) 會(hui) 有變化,但微妙的變化中有些東(dong) 西一直不變。中國擁有幾千年連續發展的文明,雖然不同時代的政治製度、經濟模式、文化表達等方麵都有一定區別,不過,文化從(cong) 未失去自我認同。
人是人的鏡子,人麵對人,人跟人交流,人跟人對話,通過這樣方法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知之明。文學也一樣。一國的文學隻有通過跟其他國家的文學交流,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價(jia) 值、自己的特點。
(作者:馮(feng) 海城,係北馬其頓翻譯家、漢學家,曾獲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譯有《老子道德經》《詩經》《尚書(shu) 》《孟子》《蘇軾詩詞選》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